第335章 北疆铁路梦 - 钢铁动脉
南澳岛的海风尚未完全散去谈判桌上的硝烟味,数千里外的北京城已悄然步入深秋。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泽。然而,与这外在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乾清宫西暖阁内几乎要沸腾起来的火热气氛。
阁内炭火烧得极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但真正让这方空间温度升高的,并非炭火,而是铺满巨大楠木桌案、甚至蔓延到部分金砖地面上的无数图纸、模型和一场关乎帝国未来命运的战略构想。
大明皇帝朱由检(崇祯)今日未着龙袍,只穿了一身利落的玄色棉袍,袖口甚至沾了些许墨迹与炭灰。他正俯身于桌案,目光灼灼地盯着一幅巨大的《京畿-辽东山川形势图》。地图之上,一条用鲜艳朱砂笔粗重勾勒的线路,从北京城出发,蜿蜒向东,穿过蓟州、永平,出山海关,继而沿辽西走廊北上,最终抵达那座象征着帝国龙兴之地的重镇——沈阳。
这条朱红线路旁,密密麻麻标注着里程、高程、河流渡口、预计隧道与桥梁位置,以及一个个资源点:密云铁矿、开平煤矿、辽河平原产粮区……它像一道殷红的血管,即将为帝国庞大而略显僵硬的躯体,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陛下,臣等根据最新勘测数据反复核算,自京师至沈阳,取此相对平缓之路径,全程约一千六百里(约800公里)。若全程铺设双轨,仅铁轨一项,便需熟铁不下八十万石(约合4.8万吨)!” 说话的是工部尚书兼皇家格物院副院长王徵,他指着图纸上一处陡峭山峦,眉头紧锁,“尤其这医巫闾山段,山势险峻,需开凿长隧道数里,以目前火药威力及掘进技术,耗时恐以年计,风险极大!”
站在他身旁的皇家格物院首任院长宋应星,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与技术难题搏斗的兴奋光芒:“陛下,王尚书所虑极是。工程浩大,确为亘古未有。然格物院根据陛下所授‘压强’、‘摩擦力’等原理,已重新优化了铁轨截面形状与枕木布局设计,可大幅提升承载力。用于牵引的‘火凤’式蒸汽机原型,经过三次改进,持续功率已提升五成,虽仍不及陛下所言理论之万一,但牵引十节满载车厢于平缓地带行进,已非不可能!眼下最大瓶颈,反在于这铁轨的产量、质量与铺设速度。”
朱由检直起身,目光从地图上抬起,扫过眼前两位帝国科技领域的擎天巨柱,脸上非但没有畏难之色,反而露出一丝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锐利笑容。他走到桌案另一侧,那里摆放着一个长约六尺、宽三尺的精致沙盘,栩栩如生地模拟了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形,上面甚至有一条用硬木制成的微型轨道,以及一个造型古朴、锅炉、气缸、传动杆一应俱全的铜制蒸汽机车模型。
“八十万石铁,四年工期,穿越燕山余脉……听起来确是难于登天。”朱由检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伸出手指,轻轻推动那辆小小的机车模型,它在轨道上缓缓前行,“但二位爱卿可知,一旦这条‘钢铁动脉’贯通,意味着什么?”
他不需要两人回答,目光仿佛已穿透宫殿的穹顶,看到了遥远的未来:“意味着,从京城调兵至辽东,大军无需再跋涉一两个月,十日之内,便可抵达沈阳城下! 粮草辎重,可源源不断,风雨无阻!意味着,辽东的粮食、木材、矿产,关内的布匹、瓷器、铁器,可以极低成本、极高效率互通有无!意味着,朝廷对辽东、乃至更北方疆域的控制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将因这条铁路而拥有全新的、坚实无比的含义!”
他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如同重锤敲击在王徵和宋应星的心头,让他们因技术难题而焦虑的情绪,瞬间被这宏伟蓝图所带来的震撼与激动所取代。
“陛下圣虑深远,臣等汗颜!”王徵激动得胡须微颤,“此路若成,实乃巩固国本、利在千秋之伟业!纵有千难万险,工部与格物院上下,亦万死不辞!”
宋应星更是直接蹲到沙盘前,指着模型机车的锅炉部位:“陛下,若能将锅炉压力再提升,采用陛下曾提及的‘分离式冷凝器’构想,效率或可再增!还有这铁轨连接处,或可借鉴泰西的‘鱼尾板’结构,减少颠簸……”
看着两位技术巨擘瞬间焕发出的斗志,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就是他需要的人才,不仅精通技术,更能理解技术背后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他抬手打断了宋应星的技术探讨,目光再次变得深邃而冷静:
“困难,朕知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铁产量不足?那就继续推广焦炭炼铁法,在迁安、邯郸、本溪湖扩建官营铁厂,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入股,朝廷以‘包销’ guarantee 部分产量,激发其积极性!开山凿洞艰难?那就集中力量先攻克关键技术难点,成立专门的‘隧道工程局’,调拨最好的工匠,研究更高效的开凿方法与支护结构!蒸汽机功率不够?格物院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成立‘动力研究所’,目标就是五年内,造出能拉动三十节车厢、日行三百里的实用机车!”
他每说一句,王徵和宋应星的眼睛就更亮一分。皇帝不仅提出目标,更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和强大的支持,这种务实而有力的风格,正是他们这些实干派官员最为信服的。
“陛下,” 宋应星沉吟片刻,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如此巨资投入,朝中诸公,尤其是户部那边,恐怕……”
朱由检闻言,嘴角勾起一丝略带讥讽的笑意:“户部?李邦华那边朕自会分说。何况,这笔钱,未必全要国库来出。”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大明海事发展银行’ 已初具规模,吸纳江南、闽海巨贾资金何止千万?此等利国利民、收益可期之项目,正可发行‘铁路建设债券’,许以合理利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朝廷以未来铁路收益及沿线部分土地开发权为抵押。同时,成立‘北疆铁路总公司’,皇室、户部、海事银行及民间商股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一番现代金融思维的运作方式,让王徵和宋应星听得目瞪口呆,却又隐隐觉得豁然开朗。陛下此举,竟是要借天下人之财,成朝廷不朽之功!
“妙啊!”王徵击掌赞叹,“如此一来,不仅缓解国库压力,更能将天下豪商利益与朝廷绑定,减少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