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微微一笑,从案头取出一份名单:“二位爱卿请看。”
二人接过名单,只见上面详细列出了温体仁所有党羽的姓名、职务、罪证,甚至还包括每个人可被策反的可能性和方法。
孙承宗震惊不已:“陛下...这是...”
“这是李若琏这三年来暗中调查的成果。”崇祯淡淡道,“温体仁以为朕只知道他明面上的那些党羽,却不知朕连他暗地里的关系网都摸得一清二楚。”
徐光启恍然大悟:“所以陛下今日才如此果断?”
“不错。”崇祯走到窗前,“治国如治病,有些毒瘤必须连根拔除。但切除之时需讲究方法,否则会伤及元气。”
他转身道:“朕已命李若琏开始第二步行动——对那些可挽救者,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对顽固不化者,一律严惩不贷。”
正如崇祯所料,接下来的几天里,京城暗流涌动。温体仁虽被软禁府中,但他的党羽们仍在四处活动,试图挽回败局。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他们。今天这个官员被锦衣卫“请”去喝茶,明天那个官员突然主动上疏认罪。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皇帝似乎总能提前一步料到他们的行动。每次他们刚策划好对策,皇帝就颁布新的旨意,恰好打在他们计划的七寸上。
七日后,崇祯再次召集群臣。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朝会上多了许多新面孔——大多是年富力强、在地方政绩卓着的官员。
崇祯开门见山:“温体仁一案,三司会审已有初步结果。涉案官员达四十七人,贪墨总额超过二百万两白银。”
朝堂上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崇祯继续道:“朕知道,你们中有些人虽未直接参与,却也或明或暗地受过温党恩惠。今日朕给你们一个机会——主动交代者,视情节轻重从轻发落;隐瞒不报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话音未落,就有几个官员扑通跪地,痛哭流涕地交代了自己的问题。
有了带头的,接下来就如堤坝决口,陆续有官员出列认罪。崇祯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命翰林院官员详细记录。
待再无人出列时,崇祯才缓缓开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今日主动认罪者,罚俸一年,暂留原职观察后效。”
这话一出,不仅认罪的官员愣住,连没有问题的官员也都吃了一惊——这处罚也太轻了!
崇祯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话锋一转:“但若有再犯者,数罪并罚,决不姑息!此外,朕要宣布一项新制——日后官员升迁,首重实绩!什么是实绩?是民生改善,是赋税增收,是案件清明!不是靠溜须拍马,不是靠结党营私!”
他指向那些新面孔:“这些官员都是从地方考核优异者中选拔而来。今后三年,朕要看你们的表现!”
朝会结束后,崇祯特意留下几位重臣。
李邦不无忧虑地说:“陛下,如此大面积清理官员,恐会造成衙门运转不畅啊。”
崇祯笑道:“李爱卿放心,朕已命吏部从国子监和各地书院选拔优秀士子三百人,经过培训后可随时补缺。况且...”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有些位置空着,比让蛀虫占着要好。”
一月后,温体仁一案正式审结。主犯温体仁被削职为民,抄没家产,流放海南;其余核心党羽根据情节轻重,或流放或革职查办。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这日傍晚,崇祯独自登上紫禁城城墙远眺。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京城,街市上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
徐光启不知何时来到身后:“陛下在看什么?”
崇祯没有回头:“在看这座京城,这个大明。”他缓缓道,“先生可知,朕最怕的是什么?”
徐光启沉思片刻:“陛下是怕改革受阻?”
崇祯摇头:“改革受阻尚可力挽狂澜,朕最怕的是人心离散。温体仁之流之所以能成气候,就是因为利用了人心的弱点——贪婪、恐惧、懒惰。”
他转身看向徐光启:“所以朕不仅要革除弊政,更要重塑人心。要让官员知道,清廉有为才有前途;要让百姓知道,勤劳守法方得安乐;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明不再是过去那个大明了。”
徐光启躬身道:“陛下圣明。然人心之变,非一日之功。”
“朕知道。”崇祯目光坚定,“所以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朕要改革科举,让实用之学成为晋身之阶;要完善考核,让实干之臣得到重用;要建立监督,让贪腐之举无处遁形。”
夕阳完全没入地平线,京城华灯初上。崇祯望着这片璀璨灯火,轻声道:“先生,你相信吗?总有一天,大明会重现盛世,甚至超越汉唐!”
徐光启望着皇帝年轻而坚定的侧脸,忽然觉得,这个目标或许并不遥远。
因为带领这个国家前进的,是一个拥有超越时代眼光和决心的君主。而他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这场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古老的帝国,让她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