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八章 展望西洋,海图雄心
文华殿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弥漫于空气中的、混合着胜利余晖与未来挑战的凝重气息。持续数日的朝会议事刚毕,处理完蓟辽大捷后的封赏、边军整饬、以及西北孙传庭报来的屯田新政进展,朱由检并未如往常般即刻让阁臣勋贵们散去。
他身着绣金黑龙袍,负手立于丹陛之上,年轻的面庞上虽残留着一丝鏖战国事后的疲惫,但那双深邃的眸子却亮得惊人,仿佛有火焰在其中燃烧,映照着不为这个时代所理解的浩瀚星辰。
“诸卿,”他的声音清朗,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将徐光启、孙元化、李邦华、以及新近因温体仁失势而得以晋身核心圈子的几位实干派官员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今日之事已毕,然朕心中有一图景,久萦于怀,不吐不快。且随朕来。”
皇帝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牵引力,他率先走下丹陛,并未走向殿外,反而引着众臣转向文华殿一侧的暖阁。阁臣们面面相觑,心中疑惑,不知陛下又有何等惊人之举。唯有徐光启、孙元化等最早追随皇帝的核心重臣,眼中闪烁着期待与了然的光芒,他们隐约感觉到,陛下即将展示的,或许比击败皇太极更为宏大,更为深远。
暖阁的门被侍立的太监推开,里面的景象让所有步入其中的大臣们呼吸为之一窒。
只见暖阁的中央檀木支架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绢帛地图。但这并非他们熟悉的《大明混一图》或是《坤舆万国全图》的摹本。这幅地图更为巨大,色彩鲜明,勾勒出的疆域轮廓奇异而陌生,浩瀚的蓝色海洋占据了图卷的大部分,那片他们熟悉的、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疆土,在这幅图上,竟显得并非世界的唯一中心。
地图之上,精细地标注着众多从未听说的地名,蜿蜒的航线纵横交错,如同搏动着的世界血脉。更有各式精心制作的微型舰船模型,被细线悬于图上,仿佛正航行于那片无垠的深蓝之上。
“陛下,这…这是…”李邦华掌管户部,自认对天下舆图也算熟悉,此刻却觉目眩神迷,仿佛第一次真正睁开眼看这世界。
朱由检走到地图前,接过侍从递来的一根细长紫檀木教鞭,姿态从容,宛若后世学院中的教授。他的目光扫过一众或震惊、或茫然、或若有所思的重臣,最终定格在那片广阔的蓝色之上。
“此乃朕命格物院画师,结合西人所绘海图、郑和宝船遗留档案、及沈廷扬、郑芝龙等人多年航海见闻,历时一载,反复勘校,方才制成的《大明寰宇海疆全图》。”皇帝的声音平静,却带着金石之音,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诸卿眼前所见,便是我们所在的整个世界。”
教鞭的尖端点在了大明的疆域上。“此乃吾大明,吾辈祖宗基业所在,华夏文明所系,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家。”他的声音充满感情,旋即教鞭向西移动,划过广?的的漠北草原与雪山,“此乃蒙元残余,林丹汗虽暂臣服,然草原风云变幻,不可不防。再往西,此处,”教鞭点在一片标注着“罗斯诸公国”的巨大疆域,“亦是强邻蛰伏,将来或可为患。”
接着,教鞭向南,掠过中南半岛、横跨印度洋。“此处有欧罗巴人建立的诸多据点,葡人占满剌加(马六甲),西人(西班牙)据吕宋,荷夷窃据爪哇、台湾南部!”说到此处,他声音转厉,教鞭重重地在那个标注着“热兰遮堡”的岛屿东南角点了点,“三年前,便是这群红毛夷人,强占我澎湖,后被击退,转而盘踞台湾,筑城贸易,垄断海路,其商船即战船,贪婪之心,昭然若揭!”
暖阁内鸦雀无声,只有皇帝的声音和教鞭划过空气的微响。大臣们仿佛跟着那根教鞭,进行了一场跨越重洋的神奇之旅,看到了一个完全超乎他们想象、却又被皇帝描绘得清晰无比的广阔世界。
孙元化盯着那些悬吊的舰船模型,尤其是几艘明显是欧罗巴制式的盖伦船模型,眼神炽热,那是技术专家见到精妙造物的本能反应。徐光启抚着胡须,眼中是豁然开朗的兴奋与深沉的忧虑交织,他浸淫西学最深,对皇帝所言理解也最为深刻。
李邦华则下意识地开始摸算维持一支能够纵横这片蓝色疆域的舰队,需要耗费多少银两,眉头渐渐锁紧。
“诸卿可知,”朱由检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视众人,“去岁海关及市舶司所征关税,较万历年间同期,增加了七成有余?而这,仅仅是在沈廷扬初步整饬航道、郑芝龙归附带来秩序之后所得。海外贸易之利,犹如汪洋,我等如今所取,不过沧海一粟!”
他停顿一下,让这个数字在臣子们心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