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海外来使,荷兰低头
晨光初照,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金辉中。崇祯站在文华殿的窗前,手中把玩着一支新制的单筒望远镜——这是格物院最新改进的型号,镜片打磨得更加精密,视野清晰了许多。
“陛下,福建巡抚急奏。”王承恩轻步进殿,呈上一份加急文书。
崇祯展开一看,嘴角微微上扬:“荷兰人终于坐不住了。”
文书上写着,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出现在福建外海,但这次没有像往常那样炮击沿海城镇,而是派出一艘小船挂白旗接近,请求与大明官员会谈。
“传徐光启、沈廷扬、郑芝龙即刻进宫。”崇祯放下文书,眼中闪着锐利的光芒,“也该会会这些‘海上马车夫’了。”
三日后,北京城迎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者约翰·范·德·布尔率领的使团,在明军护送下穿过正阳门。使团成员个个神色复杂,既有作为商人的精明,又难掩眉宇间的忧虑与不甘。
街道两旁,京城百姓争相围观这些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几个孩童好奇地想靠近,被父母急忙拉回身边。
“娘,他们的眼睛是蓝色的!”一个胆大的男孩喊道。
范·德·布尔通过翻译听到这句话,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向孩子点头致意,心里却沉重如铅。
鸿胪寺内,使团被安置在精心准备的客房中。范·德·布尔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紫禁城的轮廓,不禁回想起三个月前那场惨烈的海战。
那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以为能像对待南洋土邦那样轻易迫使明朝就范,出动了一支由十五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然而在厦门外海,他们遭遇了完全出乎意料的对手——明军新式舰队不仅船坚炮利,更有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猛烈火炮和精准的射击技术。
更让荷兰人胆寒的是,明军战舰上飘扬着郑芝龙的旗帜。这个曾经的竞争对手,如今竟成了明朝的水师提督,反过来对付他们这些“老东家”。
“专员先生,明国官员送来明日会谈的议程。”副手拿着一份文书走进房间,语气忐忑。
范·德·布尔接过议程,只看了一眼就皱起眉头:“他们要求我们赔偿沿海百姓损失三十万两白银?还要我们退出台湾岛?这简直是...”
他强压住怒火,没有说出那个词。但心中的傲慢已渐渐被现实击碎。公司董事会给他的指令很明确:不惜一切代价恢复与明朝的贸易。巴达维亚的仓库里堆满了胡椒、丁香和苏木,而公司的金库却因战争支出而日渐空虚。
次日清晨,文华殿侧殿。崇祯特意选择了这里而非正式朝堂接待荷兰使团,既显重视又不失威严。
殿内布置精心,一侧站着徐光启、沈廷扬等文臣,另一侧是以郑芝龙为首的水师将领。李若琏率锦衣卫肃立四周,目光如炬。
当荷兰使团被引入时,崇祯特意没有立即现身,而是通过隐藏在屏风后的观察孔仔细打量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范·德·布尔竭力保持镇定,但眼中难以掩饰的惊讶暴露了他的内心。他原以为会见到一个垂垂老矣的东方帝王,却没想到明朝的文武官员个个精神抖擞,丝毫没有传闻中衰败帝国的气象。
特别是当他看到郑芝龙身着明朝官服,昂首挺立在那里的样子,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灭了。
“大明皇帝陛下驾到!”随着太监的高唱,崇祯从容步入殿中,坐在早已准备好的龙椅上。
范·德·布尔按照事先学到的礼仪,带领使团成员躬身行礼,却没有下跪。这一细微的抗拒没有逃过在场众人的眼睛。
崇祯不动声色,通过翻译开口道:“范·德·布尔专员,朕闻尔等远道而来,有何诉求?”
荷兰专员深吸一口气,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尊贵的大明皇帝陛下,东印度公司希望与大明恢复和平与贸易。我们愿意停止敌对行动,并支付五万两白银作为补偿,请求重新开放贸易口岸。”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郑芝龙冷笑一声:“五万两?专员先生怕是忘了,仅厦门一战,我军耗费的火药就不止这个数!”
沈廷扬接着道:“况且,贵公司占据台湾,筑城屯兵,威胁我海疆安全,此事又当如何?”
范·德·布尔额头渗出细汗:“台湾乃无主之地,公司只是在那里建立贸易据点,并非与大明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