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95章 律法修订 刑狱之思

第295章 律法修订 刑狱之思(1 / 2)

第295章 律法修订,刑狱之思

文华殿内,烛火通明。崇祯坐在御案前,面前摊开一部厚厚的大明律,朱笔在纸页间划过,留下道道批注。窗外月色如水,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容。

“王承恩,传李若琏。”崇祯头也不抬,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格外清晰。

不过一炷香时间,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快步进殿,铠甲铿锵:“陛下,臣在。”

崇祯将一份案卷推至案前:“这是上月北直隶清苑县一桩杀妻案,你看看。”

李若琏仔细翻阅,眉头渐锁:“此案证据薄弱,仅凭邻里口供便定死罪,似有不妥。”

“岂止不妥!”崇祯猛地拍案而起,“仅凭‘夜间闻其家中有争吵声’和‘平日夫妻不睦’两条,便将人定为死罪,明日问斩!这是办案还是草菅人命?”

李若琏跪地:“臣失察,请陛下治罪。”

崇祯长叹一声,扶起李若琏:“朕非怪罪于你。朕是在想,大明律已施行二百余年,世事变迁,律法岂能一成不变?明日早朝,朕要议律法修订之事。”

次日乾清门早朝,崇祯开门见山:“朕近日查阅刑部案卷,发现诸多疑案、错案。大明律虽好,然时移世易,当随势而变。朕欲修订律法,诸卿以为如何?”

朝堂上一片哗然。温体仁率先出列:“陛下,大明律乃太祖所定,历经二百余年检验,岂可轻改?此乃动摇国本之举啊!”

刑部尚书薛国观附和道:“温阁老所言极是。律法之重,在于稳定。朝令夕改,恐使百姓无所适从。”

崇祯不慌不忙,从案上取出一份奏报:“李若琏,将你去年核查的冤假错案情况报来。”

李若琏出列,声如洪钟:“臣奉旨核查去年全国刑狱,共发现错案三十六起,其中死刑错案五起;另有无确切证据仅凭口供定案者,达二百一十三起;用刑致残致死者,四十七人...”

一连串数字让朝堂鸦雀无声。

崇祯目光如炬:“每一起错案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太祖制定大明律时,自有其时代背景。然如今已过二百余年,若固守成规,岂不是刻舟求剑?”

徐光启出列支持:“陛下圣明。臣闻西方法律,亦随时代变化而修订。我大明欲图强盛,律法亦当与时俱进。”

李邦华沉吟道:“陛下,修订律法事关重大,需慎之又慎。”

“朕自有分寸。”崇祯道,“今日起,成立律法修订馆,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各派精干人员组成,徐光启总领,李若琏协理。先从证据规则、刑讯限制、死刑复核三方面入手。”

律法修订馆设在西长安街一座三进院落中。十日后,崇祯微服到此。馆内众人正争得面红耳赤。

“仅凭口供不能定死罪?那若是真凶死不认罪,岂不逍遥法外?”一个老刑名反驳道。

年轻官员据理力争:“但多少冤案皆因刑讯逼供而起?下官查阅案卷,十起死刑案中,有七起主要依靠口供定案!”

崇祯悄然走入,众人慌忙行礼。他摆手示意继续:“说得好,数据最有说服力。李若琏,将你统计的数据给大家看看。”

李若琏展开一份图表:“经统计,近五年全国死刑案件中,主要依靠口供定案的占六成七;其中后来发现证据存在问题的占一成二;因新证据改判无罪的,有三十五人。”

满堂哗然。

崇祯环视众人:“朕知道各位的担忧。但律法之目的,不仅是惩治罪犯,更是保护无辜。朕问你们,是错放一个坏人危害大,还是错杀一个好人危害大?”

一位老提刑官喃喃道:“错杀一人,其害甚于错放十人...”

“正是此理!”崇祯击节称赞,“朕不是要放纵罪犯,而是要建立更完善的证据体系。例如命案必须有物证支持;盗窃案必须找到赃物;证言必须多方印证...”

徐光启补充道:“陛下还建议引入‘无罪推定’原则,即在证明有罪之前,视其无罪。”

场中顿时炸开了锅。一位大理寺官员惊呼:“这...这与历来做法大相径庭啊!”

崇祯笑道:“朕知道这需要过程。故朕建议,先选择几省试点,新旧两种规则并行一年,比较结果后再做决定。”

一个月后,文华殿东暖阁。崇祯正在审阅律法修订馆呈送的试点方案,王承恩忽报:“陛下,顺天府尹求见,说有急案。”

顺天府尹急匆匆进殿:“陛下,京城发生一桩奇案。富商张文举昨夜被杀,家中金银被劫。现场留有血字‘复仇’二字。张家仆役指认邻居李四为凶,因二人素有积怨。”

崇祯挑眉:“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