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95章 律法修订 刑狱之思

第295章 律法修订 刑狱之思(2 / 2)

“已搜获带血衣物一件,且李四昨夜行踪不明。”府尹道,“按惯例,可先用刑讯问...”

崇祯起身:“朕亲自去看看。”

顺天府大牢内,李四被绑在刑架上,已是遍体鳞伤,仍咬牙喊冤。崇祯见状,眉头紧锁:“即刻放人!伤者送医治疗。”

府尹急道:“陛下,此人嫌疑重大...”

“嫌疑再大,也不是用刑的理由。”崇祯厉声道,“现场勘察可仔细?凶器可找到?血衣可验证是否为人血?血字笔迹可核对?”

一连串问题让府尹哑口无言。

崇祯转向李若琏:“锦衣卫即刻接手此案,用新法侦查。朕要看看,不用刑讯,能否破案。”

三日后,李若琏带着结果回报:“陛下明鉴!真凶已抓获,是张家账房先生。血衣是他故意放置;血字是他用左手书写;凶器藏在后院井中。已找到赃银,账房也招认了。”

崇祯看向顺天府尹:“现在明白了?若按旧法,李四已成冤魂,真凶逍遥法外!”

府尹跪地叩首:“臣愚钝,陛下圣明!”

次月早朝,崇祯将顺天府案例告知群臣,并将试点方案正式推出。

温体仁仍不死心:“陛下,此法虽好,然耗费时日人力,各地衙门户房有限,恐难实行。”

崇祯笑道:“朕已想到此点。律法修订馆拟定了《勘验手册》和《证据规则》,将分发各地。同时,将培训专门的法医和勘验人员。”

他顿了顿,又道:“更重要的是,朕决定改革刑狱考核标准。不再以破案数量为唯一标准,而要加上破案质量、冤错案比例等指标。考核优异者,优先升迁。”

此言一出,许多地方官员眼前一亮。以往为了政绩,不少官员追求速破案、多破案,如今考核标准改变,他们的顾虑也少了三分。

李邦华奏道:“陛下,臣建议可将新律条款刻印成册,广为散发,使百姓知晓自身权利,也可监督官员依法办案。”

“准!”崇祯赞许道,“还要在各州县设立鸣冤鼓,允许百姓直诉冤情。都察院和锦衣卫要定期巡查各地刑狱。”

徐光启补充:“陛下,臣以为还可引入‘律师’制度,允许被告请人辩护,确保公正。”

朝堂上又起议论,但这次反对声小了许多。崇祯见火候已到,便道:“此事可循序渐进。先在京师试行,待成熟后再推广。”

夜幕降临,崇祯再次来到律法修订馆。馆内灯火通明,众人仍在热烈讨论。

一个年轻官员正在发言:“...唐律有‘疑罪从赎’之规,我朝为何不能有‘疑罪从无’?”

老提刑摇头:“如此一来,奸猾之徒更易逃脱法网。”

年轻官员争辩道:“但可加强侦查能力,而非依赖刑求!”

崇祯鼓掌走入:“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朕已命格物院研制新的勘验工具,将来还会有专门的法医培训。”

他拿起一份案卷:“这是宋代宋慈所着《洗冤集录》,朕已命人重新刊印,分发各地。破案要靠科学,靠证据,而不是靠拷打!”

徐光启道:“陛下,臣近日研读西方法律书籍,发现其有陪审团制度,由平民参与审判,可防官员独断。”

崇祯点头:“此法甚好,但需适合我大明国情。可先从小案试行,逐步完善。”

他环视众人,神情肃穆:“律法乃国之重器,朕之所以急于修订,不仅为当下,更为后世立规矩。我要让大明不仅军力强盛、经济繁荣,更要成为一个依法而治的文明之国。”

在场众人无不震惊。一位老刑名官喃喃道:“陛下真乃千古明君...”

崇祯笑道:“明君不明君,且待后人评说。朕只愿百年之后,世人论及大明,不仅记得火炮利器,更记得公平正义。”

他走到院中,仰望星空:“法治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进步。”

月光洒在崇祯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一层银辉。那一刻,在场众人分明看到,一个不同于任何时代的新大明,正在这位与众不同皇帝的引领下,缓缓揭开序幕。

而律法修订,只是这个宏伟蓝图中的一环,却是至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乎的,是这个帝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