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69章 辽东春耕 战守兼备

第269章 辽东春耕 战守兼备(1 / 2)

第269章 辽东春耕,攻守兼备

当北京城为新科进士的喜悦所笼罩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前线,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没有金榜题名的喧闹,唯有冰雪初融后,黑土地上散发出的、混合着泥土芬芳与隐隐硝烟气息的独特味道。春天,既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边关战事最易萌发的时节。

辽东的春天,总比关内来得更迟,也更显珍贵。凛冽的寒风虽已减弱,但空气中仍残留着刺骨的寒意,黑土地上覆盖的积雪刚刚消融,露出湿润的、充满生机的泥土。在这片饱经战火摧残、浸染了无数汉家儿郎与建虏鞑子鲜血的土地上,一场不同于刀光剑影的、关乎生存与未来的特殊“战役”,正伴随着布谷鸟的初鸣,悄然拉开序幕。

宁远城,这座因袁崇焕“宁远大捷”而闻名天下、如今又在孙元化主持下以棱堡技术和水泥加固得固若金汤的雄关,此刻并未弥漫着纯粹的肃杀之气。城头之上,“孙”字帅旗和明龙旗迎风招展,披甲持锐的哨兵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视着北方广袤的原野。新式红夷大炮黝黑的炮口从射击孔中探出,如同蛰伏巨兽的利齿,无声地警告着任何来犯之敌。

然而,在城墙根下,在堡垒外围由尖木桩、壕沟和铁丝网(格物院根据崇祯提示试制的简陋版本)组成的防御地带之后,却是一派迥异的繁忙景象。

大片的荒地已被清理出来,烧掉了去年的枯草,露出了肥沃的黑土。数以千计的人们——有穿着号褂的卫所军户,有从关内迁回或原本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辽民,甚至还有一些脸上刺着金印、在明军监视下劳作的归顺女真或蒙古俘虏——正挥舞着锄头、铁锹,奋力开垦着土地。吆喝声、号子声、牲畜的嘶鸣声、犁铧破土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粗犷而充满希望的春耕乐章。

几名身着新式棉甲、外罩轻便皮袄的军官,在一群吏员和农技好手的陪同下,穿行在田埂地头。为首者,正是身兼辽东督师与军工总管重任的孙元化。他并未穿着耀眼的官袍,而是一身利于行动的戎装,脸上带着风霜之色,眼神却锐利而专注。

“王把总,你这片地,排水沟还得再挖深半尺!辽东春汛说来就来,别让辛辛苦苦种的苗子全泡了汤!”孙元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对身旁一名千总吩咐道。

“督师大人放心!末将已调一队弟兄,今日必把水渠疏通到位!”那千总抱拳应道,语气恭敬且带着干劲。

孙元化又转向一名穿着吏员服饰的老者:“李司农,从登莱运来的番薯种苗和土豆块茎,分发情况如何?可都教授了切块育苗、起垄栽种的法子?”

那老吏连忙躬身回答:“回督师,都已按册分发到位,各屯堡皆已派熟手指导。百姓初见这等海外作物,虽觉新奇,但听闻其耐旱高产,且督师有令,垦荒之地三年不征,皆踊跃非常!”

“好!”孙元化站起身,望向远处绵延的田垄,语气坚定,“足食方能足兵!宁远、锦州前线,数万大军每日人吃马嚼,光靠关内漕运海运,终非长久之计。唯有就地屯垦,方能减轻后勤重负,更能使辽民安居,人心归附!此乃以守为攻,釜底抽薪之策!”

他这番话,道出了此次大规模春耕的核心战略意图。在崇祯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孙元化在辽东推行的是“军事屯垦与堡垒防御相结合”的体系。精锐战兵轮番执勤、操练,卫所军户和招募的流民则主要承担屯垦任务。新开垦的土地,优先种植从南方引种过来的番薯(甘薯)、土豆(马铃薯)以及本地耐寒的粟米、小麦。这些作物,尤其是番薯和土豆,不仅适应性强、产量高,而且易于储存,是理想的军粮补充。

“督师,您看那边。”一名亲兵指着更远处,靠近大小凌河方向的一片开阔地。那里,数百名军士正在工程师的指挥下,利用农闲时节,加固着一座新建的屯堡。堡墙并非传统的四方结构,而是采用了低矮的棱堡雏形,外墙倾斜,易于火力覆盖。堡内除了兵营、仓库,还特意规划了粮仓、水井和一片片整齐的菜畦。

“此堡建成,可驻兵一哨,屯民数百,储粮万石。向前延伸三十里,便如一颗钉子,卡在鞑子南下的要道上。鞑子若来攻,必先拔除此钉,而我军凭堡据守,以逸待劳,后方堡垒亦可出兵支援,使其首尾难顾!”孙元化眼中闪烁着军事工程师特有的光芒。这种“堡垒推进,屯田养兵”的策略,正是崇祯与他反复推敲后定下的方略,旨在一步步蚕食后金的战略空间,恢复对辽河以西的控制。

这时,一匹快马从北面飞驰而来,溅起一路泥浆。骑士奔至近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呈上一封插着羽毛的军报:“报——!督师大人!夜不收(侦察兵)小队回报,鞑子小股游骑数十人,出现在杏山驿以北二十里处,窥探我军屯垦情况,与我巡逻哨骑发生短暂交火,已被击退!”

孙元化接过军报,迅速浏览,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知道了。传令杏山、塔山各堡,加强戒备,巡逻队加倍。另,通知屯垦百姓,遇警即按演练,迅速退入就近堡寨或预设避难所,不得慌乱恋栈财物。”

“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