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海运初通,漕帮暗流
渤海湾的晨雾,带着特有的咸腥气息,被初升的朝阳缓缓驱散。天津卫三岔口码头,这个因漕运而兴盛数百年的枢纽,今日却迎来了一副迥异于往常的景象。
没有密密麻麻、拥挤不堪的漕船舳舻相接,也没有脚夫力工喊着号子、蚂蚁般装卸粮包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屏息的肃穆与期待。
在专门清理出的深水区域,十艘巨大的“沙船”一字排开。这些并非传统的平底漕船,而是由沈廷扬麾下船厂根据海航经验改良设计的海漕两用船。它们比内河漕船更为修长坚固,吃水更深,船首特意加固以抵御风浪,巨大的硬帆此刻尚未完全升起,如同收拢翅膀的巨鸟,安静地停泊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船身侧面,新刷的“漕运海字某某号”字样格外醒目。
这便是由沈廷扬亲自督造、指挥的首次大规模海运漕粮船队。每艘船都经过了严格检查,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航海老手,以及一队精锐的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由讲武堂学员带队)押运,船上甚至还配备了数门轻型火炮以防不测。
码头空地上,堆积如山的麻袋皆是去年征收、并经晾晒处理的漕粮。一队队经过初步训练的装卸工,使用着改良的滑轮组和吊杆,效率远超往日地将粮包稳稳当当地送入船舱。一切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沈廷扬一身便于行动的劲装,外罩一件象征官身的青色袍服,站在码头最高的望台上,手持单筒望远镜,不断扫视着船队和装卸现场,声音通过铁皮喇叭清晰地传达到各处:
“甲三舱压舱石配置再核查一遍!海上风浪非比运河,重心务必稳当!”
“丙字船火炮固定索具检查!晃松了可不是玩的!”
“记录官!各船载粮数目、批次、责任人,必须清晰登记,一式三份!”
他的指挥精准而高效,充满了一种与传统漕运官员截然不同的干练与专业。许多闻讯赶来围观的地方官吏、漕运旧员以及本地商户,都远远地看着,脸上写满了惊奇、疑虑,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与不安。
“这沈廷扬,一介海商出身,竟真被陛下委以如此重任……”
“啧啧,这船,这阵仗,倒是新鲜。可海上风涛险恶,岂是儿戏?万一……”
“哼,花架子罢了!走了海路,这沿途多少关卡、多少爷们的孝敬岂不是都没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我看呐……悬!”
议论声被压抑在喉咙里,但在那片沉默的注视中,暗流汹涌。
时辰已到,所有粮包装载完毕。沈廷扬深吸一口气,走下望台,来到码头边。一名书记官高声唱报:“禀沈大人!海运漕粮首航船队计沙船十艘,共载漕粮八万石,人员、物资、武器皆已齐备,请大人示下!”
沈廷扬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船队,以及船上那些肤色黝黑、眼神坚定的水手和士兵,心中豪情顿生。他猛地一挥手,声如洪钟:“升帆!启航!”
呜——!
低沉的号角声划破长空。
哗啦啦——
巨大的硬帆被水手们合力拉起,饱受海风。
“起锚!”
沉重的铁锚被绞盘缓缓提起。
十艘大船如同苏醒的巨兽,缓缓离开码头,调整方向,顺着海河河道,向着渤海湾的方向驶去。帆影逐渐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愿天佑大明,海波平靖!首航功成!”沈廷扬对着远去的船队,抱拳高声祝愿。码头上许多人也下意识地跟着行礼。
船队消失在视野尽头,但码头上的人群却并未立刻散去。一种复杂的情绪弥漫开来——有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有对未知风险的担忧,但更多是一种被打破固有格局的茫然与悸动。
消息很快通过六百里加急,呈送到了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看着沈廷扬详细奏报的启航文书,以及附上的船队结构、粮数、航线、应急预案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支船队劈波斩浪,将江南丰饶的物资源源不断、更高效、更廉价地输送至北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