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语气斩钉截铁:“讲武堂之校训,朕定为——‘忠勇为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朕不要你们成为只知死读兵书的赵括,也不要你们成为只知好勇斗狠的匹夫!朕要你们,成为兼具勇武、智慧与近代军事学识的新一代职业军官!成为未来大明军队的脊梁与将星!”
皇帝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震撼着每一位学员的心灵。许多原本只是奉命前来的军官,眼神开始变得炽热;那些勋贵子弟收起了散漫,神情肃然;文吏们更是激动得微微颤抖,他们看到了一条凭借真才实学而非仅仅出身就能出将入相的崭新道路!
“看见你们身后的营房、校场、还有那些古怪的设施了吗?”崇祯指向那些棱堡模型和城墙断面,“那便是你们未来的课堂与战场!你们的教官,有孙元化督师这般的火器大家,有李若琏指挥使这般的情报精英,有来自格物院的算学、地理教习,甚至,朕也会抽空前来,与诸位探讨这军学之道!”
此言一出,台下更是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泣声。天子门生!这是何等的荣耀与机遇!
典礼结束后,正式的课程随即开始。没有繁文缛节,直接进入了硬核的教学。
在一间宽敞的教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巨幅的《辽东山川形势图》和《京畿防务图》,其精细程度远超这个时代的一般地图。一位来自格物院的年轻教习,正拿着尺规,向学员们讲解比例尺、等高线和地图判读。
“诸位大人请看,此处山势标高,意味着我军若在此设观察哨,可俯瞰建虏大营动向……而此处河流走向,则预示着我军若从此地迂回,需准备渡河器械,并计算水流速度对进军时间之影响……”教习的讲解清晰明了,却让许多行伍出身、习惯了靠经验和本地向导的军官们听得头晕目眩,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巨大价值,纷纷埋头猛记。
校场上,另一队学员则在几名来自辽东的老兵教官指导下,实地操作一门新式火炮。他们不仅要学习如何瞄准射击,更要学习如何快速计算射表、在不同地形下布置炮位、以及火炮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
“装填手注意!药包必须干燥!压实次数必须严格依条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可不是你们以前玩的将军炮!”教官的吼声震耳欲聋。
而在沙盘推演室,一场小规模的战术对抗正在孙元化亲自指导下进行。双方学员分别扮演明军与后金军,在模拟宁锦地区地形的沙盘上调动代表兵力的小旗。
“你部骑兵贸然突前,已脱离后方火炮掩护范围!若此时敌伏兵四起,或用疑兵诱你部火炮过早开火,待你弹药耗尽再以精骑突击,你当如何?”孙元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方学员指挥上的漏洞,引得学员们陷入激烈讨论和深思。
更有李若琏派来的锦衣卫情报教官,在秘密课堂上传授侦查、反侦察、密码通信、情报分析的基础知识,为这些未来军官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关于“战争迷雾”的窗户。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挑战。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抓耳挠腮。但毫无疑问,一颗颗新式的军事思想的种子,已经播撒在这片曾经的皇家园林之中。
黄昏时分,一天的紧张学习暂告段落。学员们拖着疲惫却又兴奋的身躯走向饭堂(实行集体伙食制)。几个来自边军的军官凑在一起,低声交流。
“娘的,比打一场硬仗还累!这劳什子算学,看得俺头大如斗!”
“但不得不服啊!老张,你想,要是咱们以前就知道计算这炮打得能这么准,锦州城外那仗,咱能少死多少弟兄?”
“还有那地图!以前咱们看那图,就知道个大概方位。现在这图,连个小土包、一条小溪沟都标得清清楚楚!这要是带兵,心里踏实多了!”
“皇上真是神人!咋能想到办这么个学堂?咱们这群厮杀汉,居然也能学这些大学问!”
不远处,一个年轻的勋贵子弟默默吃着饭,以往眼中的纨绔之气消散不少,他正偷偷在桌下用手指比划着白天学的测距公式。而一个文吏学员,则一边吃饭一边捧着笔记复习,眼神亮得惊人。
崇祯站在讲武堂内一座较高的望楼上,俯瞰着这片被他寄予厚望的土地。看着那些穿梭往来的蓝色身影,他仿佛看到了未来一支完全不同的军队的雏形。
“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懂得为何而战、如何科学去战的军队,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力量。”他轻声对身旁的徐光启和李邦华说道,“这里,孕育着的不仅是将星,更是大明未来的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讲武堂,便是朕为大明军事栽下的第一棵,也是最重要的一棵树。”
夕阳的余晖将讲武堂的匾额映照得熠熠生辉,那“忠勇为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校训,仿佛也随着这光芒,深深地烙印进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以及在场每一个人的命运之中。将星摇篮,已然开启,静待时间的淬炼与风云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