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讲武堂开,将星摇篮
京郊,西苑。此地昔日曾是皇家园林,游猎嬉戏之所,亭台楼阁间萦绕的是丝竹管弦之乐与旖旎风情。然而今日的西苑,却荡涤了所有浮华,被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刚健雄浑的铁血之气。
一座座新建的、风格简朴硬朗的青砖营房拔地而起,取代了部分精致的亭榭。宽阔的校场上,以白灰划出整齐的队列线、跑道及各种战术标记。校场一侧,甚至依地势修建了一处模拟的“棱堡”墙体和一截“城墙”断面,用于实战攻防演练。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脂粉花香,而是新刷油漆、夯土以及一种无形的、名为“纪律”的冰冷气息。
营门高大,以硬木制成,未施过多彩绘,唯有一块巨大的黑底金边匾额高悬其上,上有当今天子御笔亲书的三个遒劲大字——“皇家陆军讲武堂”。
笔力千钧,锋芒毕露,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期望与沉甸甸的重量。
这一天,天光初亮,晨雾尚未完全散去。讲武堂首届开学典礼,即将在此举行。
校场之上,三百余名首届学员已列成整齐的方阵。他们的构成堪称大明军界的一次破天荒的混合:有来自京营、九边,因战功或表现出色而被选拔出来的中下层军官,他们面色黝黑,眼神锐利,带着战场磨砺出的杀伐之气,军服下的身躯站得笔直,如同蓄势待发的标枪;有部分年轻勋贵子弟,他们大多神色复杂,既有家族荣光的矜持,又有面对新环境的忐忑与好奇,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还有少数通过新式“算学”、“格物”考核而入选的青年文吏,他们显得最为紧张,却也目光炯炯,充满了改变命运的渴望。
他们穿着统一新发的、区别于旧式军服的深蓝色呢料军装(由新成立的被服厂生产),虽略显僵硬,却精神抖擞。队列静默无声,只有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响,以及偶尔传来的战马轻嘶。
辰时正刻,伴随着三声震耳欲聋的礼炮鸣响(用的是训练弹),鼓乐齐鸣。鼓点并非宫廷雅乐,而是节奏鲜明、令人血脉偾张的军乐。
在文武重臣的簇拥下,大明皇帝朱由检,一身戎装,未着龙袍,而是特制的修身军常服,未佩过多华丽饰物,唯有一柄御用指挥刀悬于腰侧,步履沉稳地登上了校场前方的高台。
他没有立刻说话,那双深邃的目光,如同鹰隼般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那目光仿佛具有实质的重量,让每一位被扫视的学员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梁,屏住了呼吸。
整个校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诸位!”崇祯开口了,声音清朗,却借助了格物院特制的铁皮喇叭(简易扩音器),清晰地传遍校场的每一个角落,撞入每个人的心扉。
“今日,大明皇家陆军讲武堂,于此成立!尔等,便是讲武堂的第一批血脉!朕,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我大明,缺勇士吗?!”
台下官兵下意识地齐声吼道:“不缺!”
“我大明,缺忠臣吗?!”
“不缺!”
“那我大明,为何自辽东丧乱以来,屡遭建虏欺凌,乃至社稷倾危,百姓流离?!”崇祯的声音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是因将士不够勇猛?是因臣子不够忠诚?或许有之,但绝非全部!”
他自问自答,声音沉痛而有力:“朕观历年战报,多少败绩,非因将士不肯用命,实因统帅无方,后勤不济,情报不明,装备落后,军制腐朽!是败于无知,败于落后,败于这军中之‘道’,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这番话,石破天惊,许多来自旧军队的军官面露震惊思索之色,而那些勋贵子弟和文吏则听得更加专注。
“勇猛与忠诚,是军人之魂,是基石!但仅有魂与基石,不足以筑起保卫家国的钢铁长城!”崇祯的声音转而充满一种灼热的期望,“你们今日踏入此地,便要学习如何将这魂与基石,锤炼成真正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他伸出手指,逐一点明:“在这里,你们要学的,不再是简单的弓马娴熟、阵型变换!你们要学天文地理,知天时,晓地利,方能料敌于先!要学算学测绘,懂得计算炮位、绘制精准地图、统筹后勤粮秣,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要学新式火器之原理与运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能人器合一,发挥最大威力!”
“你们还要研讨古今中外之战例战法,要在这沙盘舆图之上,进行兵棋推演!要学习近代军制、参谋作业、后勤保障!要明白,战争,打的不只是前线将士的血气之勇,更是整个国家的财力、物力、科技与组织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