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05章 定策文华

第205章 定策文华(1 / 2)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生成的第四卷第205章内容:

第四卷 雷霆荡寇 第两百零五章 定策文华

文华殿内,晨曦透过雕花窗棂,将细微的尘埃照亮,如同在这新旧交替的时空里浮动的无数可能性。殿宇深邃,静穆庄严,残留的夜寒尚未被初阳完全驱散,反而更衬出此地此刻不同寻常的肃杀与凝重。

朱由检——此刻仍是大明监国信王——端坐于平日讲读所用的主位之上,身姿挺拔,并未因一宿未眠而有丝毫倦怠。他换下了一身孝服,穿着寻常的亲王常服,颜色素净,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那张犹带几分少年稚气的面庞上,往日刻意伪装的惶恐与怯懦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威严,眸光开阖间,锐利如电,仿佛能洞穿人心,照见未来。八年蛰伏,一夜雷霆,洗去的不仅是朝堂奸佞,更是他身上所有的伪装。

英国公张维贤坐在左下首第一位,苍老的面容上刻满了疲惫,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他挺直了腰背,努力驱散身体的酸涩,全部精神都凝聚在殿上那位少年亲王的身上。他知道,自己昨夜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身家荣辱,更将决定英国公府乃至整个勋贵集团未来数十年的命运。而眼前这位少年,值得他下此重注。

右下首坐着两位老者,神情复杂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一位是前礼部右侍郎、如今只是白身却名满天下的徐光启。他接到秘密通知连夜入宫,青衫之下胸膛微微起伏,望着朱由检的眼神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叹和一种近乎于“吾道不孤”的狂喜。另一位则是阁臣施凤来,他作为目前内阁中唯一还能在此时、此地被“请”来的人物,面色有些苍白,坐姿略显拘谨,眼神躲闪,不时偷偷擦拭一下额角并不存在的冷汗。他能坐在这里,并非因为多么受信任,更多的是因为他职位所在,且与阉党牵扯相对不那么深入,是一个暂时用来稳定过渡的符号。

殿角阴影中,如同融入背景的方正化垂手侍立,气息收敛到了极致,仿佛一座沉默的雕像,只有偶尔掠过全场、确保万无一失的锐利眼神,才显露出他内廷大珰的掌控力。殿外,由李若琏亲自挑选的、绝对忠诚的新锦衣卫缇骑取代了以往的大汉将军,按刀肃立,隔绝内外,确保此番定策,绝无半点外泄之虞。

朱由检没有浪费时间寒暄,他开口,声音平稳清澈,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直接穿透了殿宇的寂静:“昨夜惊变,社稷危而复安,全赖诸位臣工勠力同心,将士用命,亦仰赖皇兄在天之灵庇佑。”

他目光扫过三人,继续道:“然,逆虽已擒,乱源初靖,百废待举,国事蜩螗。今日请诸公至此,非为庆功,实为定策。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当有非常之议。望诸公摒除虚言,直陈要害,助孤…安定天下。”

开场白简短有力,定下了务实高效的基调。

张维贤率先开口,声音沉稳,直指核心:“殿下,当前第一要务,乃稳定京畿,掌控大局。九门虽已易帜,京营亦初步掌控,然人心浮动,百官僚属惊疑不定。当立即明发监国教令,公告魏逆罪状,重申殿下监国之位,安抚中外。其次,需迅速理清阉党余孽,按图索骥,该抓的抓,该审的审,但切忌扩大化,以免人人自危,反生新乱。其三,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需即刻履职,配合新军,弹压地面,严防歹人趁火打劫,确保京师秩序,使百姓安居。”

“英国公老成谋国,所言皆是要务。”朱由检点头,目光转向施凤来,“施阁老,内阁票拟、六部运转,不可一日停滞。眼下阁部空虚,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即刻起,由你暂领内阁事,协调六部,处理日常政务,尤以稳定民生、畅通漕运、核验仓场为要。可能办到?”

施凤来浑身一激灵,连忙起身躬身:“老臣…老臣遵监国令旨!定当竭尽驽钝,维持部院运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知道这是机会,更是考验。办得好,或可在新朝有一席之地;办得不好,下场可想而知。

朱由检淡淡“嗯”了一声,目光并未在他身上过多停留,转而看向了徐光启,语气明显变得更为尊重:“徐先生,您通晓中西,学贯古今,于军械、农事、历法乃至格物之道皆有深研。孤有诸多新政构想,亟待施行。然饭需一口口吃,路需一步步走。依您之见,当前除肃奸维稳之外,何事最为急迫,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亦可为新政奠基?”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他站起身,拱手朗声道:“殿下!殿下昨夜雷霆手段,扫清阴霾,已开新政之始!老臣以为,当前急务,首推三事!”

“其一,曰昭雪!”老人声音陡然激昂,带着沉痛与期盼,“魏阉祸国,最大的创伤在于戕害忠良,堵塞言路,使天下正气不彰,士人寒心!当以监国之名,即刻下诏,为所有被魏阉陷害之忠臣(如杨涟、左光斗、熊廷弼等)平反昭雪,追赠抚恤,召还幸存者。此诏一出,天下士林必为之感泣,殿下仁德之名、中兴之志,顷刻间便可传遍宇内,收取天下人心,胜似十万雄兵!”

朱由检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正是他心中所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根本。

“其二,曰军实!”徐光启继续道,“辽东建虏,虎视眈眈,闻听国内有变,恐生异动。内部流民之乱,亦如野火潜燃。当立即派遣干员,清点京营、库府之军械、粮草、马匹,做到心中有数。殿下…”他略微压低声音,但依旧清晰,“老臣知殿下或有神兵利器,然亦需尽快整合旧有之力,汰弱留强,选拔忠勇,以为新军之基,方可从容应对内外威胁。”

这一点,与朱由检秘密编练新军的计划暗合。公开整合旧军,正是为了掩护未来新军的成建制出现。

“其三,曰农本!”徐光启语气愈发恳切,“小冰河期天象异常,南北灾荒频仍,此乃动乱之源。老臣多年前便倡言推广番薯等耐旱高产作物,然人微言轻,应者寥寥。请殿下即刻下旨,择北方数省旱灾严重之处,由朝廷调拨番薯种苗,选派精通农事之官,督导百姓广为种植,以抗灾荒,安抚流民。此乃活命之策,亦是固本之基!”

“好!徐先生字字珠玑,深得我心!”朱由检抚掌轻赞,“昭雪以正人心,整军以固疆圉,农本以安民生。此三事,便是新朝肇始之三把火。”他当即对方正化道:“正化,即刻命翰林院待诏,依徐先生所议,草拟监国教令。平反昭雪之诏,务求恳切翔实,列明罪魁祸首及主要冤案;整饬军务之令,着兵部、五军都督府即日清查禀报;推广番薯之谕,着户部、工部协同办理,命徐先生总揽其务,各地官府需全力配合,不得以‘奇技淫巧’推诿阻挠!”

“奴婢遵令!”方正化躬身领命,无声退至殿门处,低声向外吩咐。

徐光启激动得脸色潮红,他没想到自己的抱负竟能在有生之年得到如此最高层面的认可和支持,而且是以这种毫不拖泥带水的方式。他深深一揖:“老臣…老臣替天下百姓,谢殿下信重!”

施凤来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这位信王殿下行事之果决,思路之清晰,与往日印象判若云泥。尤其是对徐光启这“老农”的重视程度,远超寻常阁臣,这释放出的信号极其强烈——新朝,将极度重视“实学”与“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