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深知自己手中摆弄的不是普通铁器。自被秘密招募至此,享受着远超外界的薪饷、伙食,家人得到妥善安置,更学习着闻所未闻的知识技能,他们早已明白,自己肩负的是何等惊天动地的事业,效忠的是那位年仅十六却仿佛洞悉天机的信王殿下。
离开枪械区,宋应星又快步走向一侧戒备更加森严的独立库房。这里存放的是今晚行动的另一大利器——“震天雷”。
说是“雷”,其实更像是后世的手榴弹雏形。铸铁外壳,内填工坊改良后的颗粒化高爆火药以及预制的破片(铁珠、碎铁钉),采用拉发或延时引信。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用于巷战、攻坚、破门,尤其是对付甲胄不全的东厂番子和锦衣卫败类,预计将产生恐怖的震慑和杀伤效果。
几个老成的工匠正在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批“震天雷”放入特制的软木格箱中,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碰撞风险。浓烈的火药味在这里几乎凝成实质。
“引信都做过防潮处理了?测试过燃速否?”宋应星问道。
“回先生,都用蜡封过了,燃速测试了十批,误差都在三息之内。”负责的老工匠恭敬回答。
宋应星拿起一枚沉甸甸的“震天雷”,摩挲着冰冷粗糙的外壳,上面甚至为了增加破片效果,被刻意铸出了凹槽。他仿佛能想象到这物件在京城狭小巷弄或深宅大院中爆开时的场景。
“利器……亦属凶器。”他低声喟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情绪,但旋即被坚定取代,“然,用以除奸扫恶,廓清寰宇,便是拯民水火之仁器!殿下圣明,必不使此等利刃伤及无辜。”
此时,一名身着劲装、作“夜不收”打扮的汉子快步走入,对宋应星抱拳低语:“宋先生,李指挥使传来讯号,各部已按计划向京城运动。我等负责运输的弟兄也已准备就绪,寅时初刻,第一批‘货’必须出发!”
宋应星精神一振,眼中最后一丝疲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官僚面临终极检验时的专注与兴奋。
“好!”他断然道,“传令下去:甲组继续完成最后三十支‘雷霆铳’的校验;乙组开始将‘震天雷’装车,覆盖油布,小心轻放;丙组,将那些‘小玩意儿’拿出来,交给行动队的弟兄!”
他所谓的“小玩意儿”,是工坊根据信王一些奇思妙想捣鼓出的特种工具:飞爪、可组装的长梯、特制撬棍、甚至还有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简易撞门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特定场合下,或许比火枪大炮更能出奇制胜。
山谷里,人影穿梭,口令声、车轮滚动声、武器碰撞声、工匠们最后的叮嘱声……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却奇异地呈现出一种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的节奏。
宋应星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台上,望着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格物之地”,望着那些挥汗如雨却目光灼热的工匠。八年前,他不过是一个屡试不第、空怀“天工开物”之梦的落魄书生。是信王殿下,以国士之礼相待,以超越时代的学识折服,更给予他无限的信任和资源,让他能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古籍中的零散记载,与殿下那套严谨深邃的“物理之学”相结合,化作眼前这一件件足以改变战争模式、甚至国运的实物。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轻声吟诵着这句被殿下赋予新意的古语,胸中豪情激荡,“殿下,您所描绘的‘工业之力’,‘科技兴国’,便从今夜始!应星虽一介书生,亦愿以此残躯,为陛下,为大明,铸此雷霆之剑,荡尽奸邪!”
他抬头,望向京城方向。夜色深沉,但那座巨城之下,潜流已化为惊涛。
“快了,就快了。”他攥紧了手中一枚刚刚下线、还带着体温的黄铜子弹,子弹冰冷的触感让他心神愈发凝定,“让这轰鸣的匠坊,成为那阉党集团的丧钟初响吧!”
山谷依旧轰鸣,这轰鸣声被群山阻挡,未能传至京城。但今夜,它所孕育的力量,必将以另一种方式,在那座帝王之都,爆发出石破天惊的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