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高公退隐(2 / 2)

朝会在一片微妙的气氛中结束。百官各怀心思地退去,高公公在谢恩后,也在一众小太监的簇拥下,缓缓离开了这座他经营了数十年的大殿,背影透着一种卸下重担后的萧索与释然。

林夙随着人流默默退出,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仿佛刚才那场关乎他前途命运的朝议与他无关。只有紧握在袖中、微微颤抖的手指,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景琰的迟疑和保留,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暖意。他果然……是不全然信任自己的。是因为吴骏之事?还是因为……他察觉到了自己在调查林家旧案?

想到旧案,他的心又是一阵抽紧。丙字库中找到的线索,像一团乱麻中的线头,指向了一个他从未想过的方向,也指向了那深锁的、他无法触及的禁库。真相似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这种煎熬,比朝堂上的明枪暗箭更让他心力交瘁。

他快步向司礼监值房走去,只想尽快处理完日常政务,然后……继续他无法宣之于口的追查。

然而,他刚回到值房坐下,还没来得及喝口茶,一名东厂档头便急匆匆赶来,面色凝重地递上一份密报。

“公公,两淮急件!孙铭孙大人……找到了!”

林夙精神一振,立刻接过密报展开。上面详细禀报了如何在一处隐蔽的山洞中找到奄奄一息的孙铭及其仅存的两名亲卫,如何避开追杀,目前正由东厂精锐伪装成商队,秘密护送回京。孙铭伤势极重,但性命无虞。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林夙微微松了口气,有了孙铭这个人证,两淮盐案便能打开突破口。

但接下来的内容,让他的眉头再次紧紧锁起。

“然,据孙大人苏醒后断续陈述,其在遇伏前,曾截获一批关键账册,其中记录了盐商与京城某些官员、乃至……宫中进行银钱往来的明细。此账册本由孙大人贴身收藏,遇伏时交由一名绝对亲信保管,约定分头突围,于京郊汇合。”

“我等按孙大人所述地点、暗号多次寻找,均未发现那名亲信踪迹。经过连日排查,最后线索显示,那名亲信曾在京畿一带出现,但随后……便如同人间蒸发。我们怀疑……他可能已被灭口,而那本关键账册,恐怕也已落入对方手中。”

账册!记录了与京城官员乃至宫中往来的账册!

林夙的心猛地一沉。这份账册,无疑是比孙铭本人口供更致命的证据。若真落入幕后黑手之中,只怕早已被销毁。即便没有销毁,对方也必然会利用这份账册,进行反击和构陷。

“京城……宫中……”林夙喃喃自语,结合之前“宫里也有人”的线索,一个模糊而可怕的网络似乎正在浮现。对方的能量,远超他的想象。

“继续查!”林夙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杀意,“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如何,要找到那名亲信和账册的下落!加派人手,监控所有可能与两淮盐案有牵连的京官府邸,尤其是……与宫内关系密切者!”

“是!”档头领命,匆匆而去。

值房内重归寂静。林夙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袭来。朝堂上的猜忌,旧案调查的受阻,两淮局势的诡谲……所有的事情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将他紧紧缠绕。

他拿起笔,准备将孙铭找到的消息写成奏报,呈送御前。这是“陛下交代的差事”,他必须办好。

然而,就在他落笔的瞬间,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划过脑海——孙铭亲信携带账册失踪……京城……对方能如此精准地灭口或劫走账册,是否意味着,他们不仅在宫中有眼线,甚至可能……对东厂的动作也有所察觉?

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攫住了林夙的心脏。

养心殿内,景琰也很快收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

暗卫首领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中,低声禀报:“陛下,林公公退朝后直接返回司礼监值房。期间,东厂一名档头匆匆入内,呈递密报,停留约一炷香时间后离去。随后,林公公便下令加派人手,监控数位朝中大臣的府邸,名单在此。”他呈上一张纸条。

景琰接过扫了一眼,名单上的名字,大多与盐政、漕运或者与某些宫廷采买有关,甚至包括了一位负责部分宫内用度采办的太监首领。他的眼神微冷,林夙的动作好快!看来两淮那边,又有新的进展,而且这进展,似乎进一步印证了“宫里也有人”的线索。

“还有,”暗卫首领继续道,“我们的人试图探查林公公昨日在丙字库查阅的具体卷宗编号,但库房档案记录……似乎被人动过手脚,相关部分的记录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看守太监也只说林公公查阅甚久,具体内容不知。”

景琰握着纸条的手紧了紧。林夙果然谨慎,不仅亲自去查,还事后抹去了痕迹!他到底在掩盖什么?

“朕知道了。继续监视,有任何异常,立刻来报。”

“是。”暗卫首领悄然退下。

几乎在暗卫离开的同时,通政司呈上了林夙关于“寻回钦差孙铭”的奏报。景琰仔细阅看,奏报内容详实,说明了找到孙铭的过程、其目前状况以及正在秘密护送回京的安排,但对于账册之事,却只是含糊地提了一句“孙大人随身重要证物于遇伏时散失,正在全力追查”。

景琰放下奏报,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林夙的奏报,与暗卫汇报的“监控朝臣府邸”的行动相互印证,说明两淮案确实有了重大突破,并且指向了京城。但林夙在奏报中对此事的轻描淡写,是觉得尚未查实不便禀报?还是……他不想让自己这个皇帝过多插手?

那种被蒙在鼓里、被下属自行其是的感觉,再次涌上景琰心头。他既是皇帝,也是曾经与林夙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却仿佛隔了一层无形的壁障。林夙在私下查林家旧案,在暗中推动两淮案的调查,每一步都走得悄无声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独立。

而自己,却只能通过暗卫的汇报和经过修饰的奏报来拼凑真相。

这时,殿外太监通传:“陛下,高公公在外求见,说是临行前,想再向陛下辞行。”

景琰收敛心神:“宣。”

高公公缓步走入,他已换下了朝服,穿着一身寻常的深色棉袍,更显苍老平和。

“老奴拜别陛下。”他欲行大礼,被景琰抬手止住。

“高公公不必多礼。此去山高水长,望公公务必保重身体。”景琰语气温和,带着一丝真挚的感慨。无论如何,这位老太监在他最艰难的时期,给予了关键的支持。

“老奴省得。谢陛下关怀。”高公公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御案上那封林夙的奏报,似有所指地说道,“陛下,老奴临行前,还有一句不当讲的话。”

“公公但说无妨。”

“林夙此人,才具非凡,于陛下亦是忠心可鉴。然其心结甚深,执念过重,犹如怀璧夜行,易遭险衅。陛下既用其才,亦需……善加引导,必要时,更需明确界限,方可保其善始善终,亦保朝局安稳。”

这番话,说得语重心长,既是提醒,也是告诫。提醒景琰林夙的价值和隐患,告诫他作为帝王,必须掌握驾驭之道。

景琰默然片刻,点了点头:“公公之言,朕记下了。”

高公公深深看了景琰一眼,不再多言,躬身告退。

殿内又只剩下景琰一人。他回味着高公公的话,又想到林夙那看似恭顺实则疏离的态度,那隐藏在平静下的秘密行动,以及那本至关重要的、如今下落不明的账册。

朝堂之上,因高公公退隐和司礼监掌印空缺而引发的暗流刚刚开始涌动。

两淮案的关键证物失踪,幕后黑手隐匿在京城乃至宫闱深处。

而他与林夙之间,那由猜疑、秘密和权力交织而成的裂痕,正在无声无息地蔓延。

景琰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阴沉沉的天空,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他并不知道,那本失踪的账册,此刻正被藏匿于京城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而其内容,足以将许多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将彻底引爆他与林夙之间那根紧绷的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