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林夙升迁(2 / 2)

他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宦官干政”的祖制和太子“结党营私”的嫌疑,字字诛心。

李阁老一系的官员纷纷出言附和。

“张御史所言极是!林夙一介阉人,年不过二十,有何德何能位居司礼监随堂?太子殿下此举,实在令人费解!”

“批红之权,关乎国本,岂能轻授于东宫近侍?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臣附议!请陛下明察!”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反对之声,目标直指景琰与林夙。原本一些中立的官员也面露忧色,显然对宦官获得如此权柄心存忌惮。

三皇子萧景哲立于班列之中,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并未出声,只是冷眼旁观。他乐得见太子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群臣的攻讦,景琰深吸一口气,迈步出列,面向御座,朗声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皇帝抬了抬手,示意他讲。

景琰转身,目光扫过那些义愤填膺的御史和官员,眼神锐利:“诸位大人口口声声祖制,可知祖制亦要求举贤任能?林夙侍奉宫廷多年,其谨慎、勤勉、机敏,宫中上下有目共睹。前次东宫蒙冤,若非他细心查证,孤几遭不测!此等忠谨能干之人,为何不能擢升?”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至于所谓‘宦官干政’、‘结党营私’,更是无稽之谈!林夙入司礼监,乃是为父皇分忧,协助处理内廷文书,何来干政之说?孤举荐他,是因其才堪其任,若举荐有才之人便是结党,那诸位大人门下故旧众多,又当如何论处?难道这满朝文武,只因与孤或与在座哪位大人有所关联,便都不能为官了吗?”

景琰的反驳有理有据,直接将“结党”的帽子反扣了回去,暗示这是党同伐异。他进一步说道:“司礼监批红,历来有章可循,最终仍需父皇圣裁。林夙不过是代行文书之责,协助高公公处理繁杂事务,谈何把持朝政?诸位大人如此反应过度,莫非是觉得高公公统领下的司礼监,会因一随堂太监而失控?还是……别有用心?”

他将高公公抬了出来,既安抚了内廷最大的实权派,也将问题的焦点从“林夙该不该升”转移到了“反对者是否别有用心”上。

高公公站在皇帝身侧,眼帘低垂,仿佛事不关己。

这时,之前被景琰暗中施恩、升任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周正,犹豫了一下,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举荐内官,虽有非常规之处,然观林夙平日行止,确有过人之处。且擢升之内官,仍在司礼监规制之内,受高公公节制。若因其与东宫亲近便一概否决,未免有失偏颇。不如观其后效,若其确有僭越不法,再行处置不迟。”

他的声音不算响亮,但在一边倒的反对声中,显得格外突出。这表明,景琰前期在中下层官员中的经营,开始显现效果。

朝堂上出现了短暂的争论。反对者依旧坚持祖制和大义,支持者(虽少)则强调能力和实效。

端坐龙椅的皇帝被吵得头痛欲裂,他终于不耐烦地打断了争执:“够了!”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皇帝揉了揉额角,疲惫地道:“不过是一个司礼监随堂的缺,值得你们如此争吵?林夙此人,太子力荐,高伴伴亦无异议,朕看就这么定了吧。批红权既是代行,便先看看。若真有不妥,再行更换便是。退朝!”

皇帝金口一开,一锤定音。他选择了维持太子的颜面,也维持了表面的平衡。或许在他心中,一个年轻太监,再如何得宠,也翻不起太大浪花,正好可以用来观察太子的手段,以及……制衡那些喋喋不休的文官。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各怀心思地散去。景琰走出大殿,春日明媚的阳光照在他身上,却驱不散眉宇间的凝重。他虽然勉强赢得了这一回合,但也深知,林夙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未来的路必将步步惊心。

萧景哲缓步走到他身边,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恭喜皇兄,麾下又添一员‘干将’。只是这内宦之位,炙手可热,皇兄可要小心,莫要引火烧身才是。”

景琰停下脚步,侧头看他,目光平静无波:“有劳三弟关心。为国举贤,是孤的本分。至于是否引火烧身,不劳三弟费心。三弟还是多关心一下工部刘郎中的案子吧,听说刑部核查,似乎又有了新的发现。”

萧景哲脸上的笑容一僵,眼神瞬间冷了下去,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景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嘴角泛起一丝冷意。斗争,从未停止。

回到东宫,林夙已在书房等候。他换上了司礼监随堂太监的崭新袍服,深蓝色的缎料衬得他肤色更白,却也显得身形愈发清瘦单薄。

“殿下。”林夙躬身行礼。

景琰走上前,扶住他的手臂,阻止他下拜,目光复杂地看着他:“夙,委屈你了。”他知道,那些攻讦的言辞,如同刀子,必然伤到了他。

林夙轻轻摇头,眼神清澈而坚定:“奴才不委屈。能得殿下如此信任,为殿下分忧,是奴才的福分。只是……日后奴才行事若有不周,恐会连累殿下清誉。”

“清誉?”景琰苦笑一声,“在这深宫之中,活下去,赢下去,比虚无的清誉更重要。从今往后,你我在明处,更需小心谨慎。司礼监那边,高公公态度暧昧,其他人也未必服你,一切要靠你自己去应对。”

“奴才明白。”林夙点头,“奴才定会谨慎行事,不负殿下所托。”

正在此时,小卓子引着司礼监的钱太监来到了书房外。钱太监手中捧着一摞奏章,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林公公,高公公交代,这些是今日需要处理的一般文书,请您先熟悉一下批红的格式与惯例。”

林夙接过那摞奏章,分量不轻。他知道,这是试探,也是开始。

景琰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孤这里无事,你且去司礼监履职。”

林夙躬身告退,抱着那摞奏章,走向那座象征着内廷最高权力的衙署。他的背影在春日的光影里,显得既单薄,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书房内,景琰独自一人,目光落在窗外。庭院的梨花开了,洁白如雪,但在他眼中,那盛开的繁花之下,掩盖的是更加汹涌的暗流。林夙的升迁暂时尘埃落定,但选妃的正式风波即将来临,三皇子的反击也绝不会停止。他刚刚为自己最得力臂助争取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但也将他置于了最危险的境地。

他拿起那份内务府送来的选妃章程,终于缓缓展开。上面罗列着繁琐的流程和初选的名单,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背后,代表着不同的势力与意图。

“山雨欲来风满楼……”景琰低声自语,指尖在“镇北侯庶女苏静瑶”的名字上轻轻划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而林夙,手持那支代行批红的朱笔,又将如何在这权力的漩涡中,为他,也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