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林夙升迁(1 / 2)

内务府送来的选妃章程,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东宫本已暗流涌动的水面上,激起了更大的涟漪。景琰并未立即批复那封公文,只命人收了起来,但消息却不胫而走,东宫上下乃至前朝后宫,都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太子大婚,不仅是储君的私事,更是国本之争的重要一环,关乎未来朝局势力的重新洗牌。

在此微妙时刻,景琰深知,他必须更快地巩固自己的权力核心,尤其是在宫廷内部。外朝的势力渗透需要时间,而内廷的掌控,则能更直接地保障他的安全,影响皇帝的视听,并在即将到来的风波中占据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林夙。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空气中凝重的沉闷。皇帝萧彻半倚在软榻上,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精神略显不济。高公公垂手侍立在侧,眼观鼻,鼻观心,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

景琰恭敬地立于御前,将一份早已斟酌好的奏疏呈上。

“父皇,儿臣有一事启奏。”景琰的声音平稳,带着恰到好处的恭谨。

皇帝懒懒地抬了抬眼皮:“讲。”

“司礼监随堂太监一职,自王公公病退后,一直空缺。司礼监乃内廷枢要,批红、掌印诸事繁杂,不可久悬其位。儿臣观内官监太监林夙,侍奉东宫多年,谨慎勤勉,心思缜密,尤善文书,于政务机要亦颇有见解。前次应对二皇子构陷,以及近日协理宫中庶务,皆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儿臣斗胆,举荐林夙补司礼监随堂太监之缺,为父皇分忧,亦可使内廷运转更为顺畅。”

景琰的话语清晰有力,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他强调了林夙的能力和功劳,避开了可能引火烧身的“亲密”关系,将升迁的理由归结于“为父皇分忧”和“内廷效率”。

皇帝尚未开口,侍立一旁的高公公眼角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司礼监随堂太监,位次仅在掌印、秉笔太监之下,有参预批红之权,是内官中实实在在的要职。太子此举,意在将手更深地插入内廷核心。

皇帝沉默了片刻,浑浊的目光在景琰脸上停留片刻,又缓缓移开,似乎是在权衡。他近来身体愈发不济,对朝政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对几个儿子的争斗更是心知肚明。太子近来表现可圈可点,势力增长迅速,提拔一个他信任的太监入司礼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既能示恩,也能……加以制衡。

“林夙……”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朕似乎有些印象,是个机灵的。高伴伴,你以为如何?”他将问题抛给了高公公。

高公公微微躬身,脸上堆起惯有的、毫无破绽的笑容:“回皇上,老奴与林夙接触不多,但听闻其确实能干,东宫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太子殿下举荐,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只是……”他话锋微顿,似有迟疑,“林夙年纪尚轻,资历稍浅,司礼监责任重大,老奴是怕他骤然高位,压力过大,或难以服众啊。”

这话说得圆滑,既未明确反对,也点出了可能的弊端,更暗中点了景琰一下——此举可能会引来非议。

景琰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恭敬:“高公公所虑甚是。然林夙虽年轻,却沉稳过人,且学习能力极强。儿臣以为,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让其随堂学习,在高公公等前辈指导下历练,假以时日,必能成为父皇得力臂助。至于服众……能力与忠心,当是首要。”

他将“高公公指导”抬了出来,给了高公公面子,也暗示这只是正常的职务晋升,并非要挑战其权威。

皇帝眯着眼,手指无意识地在软榻扶手上敲击着。殿内一片寂静,只有更漏滴答作响。良久,他才仿佛耗尽了精神般,挥了挥手:“罢了,太子既然力荐,想必有其道理。便依太子所奏,擢升林夙为司礼监随堂太监,着即日上任,协助高伴伴处理司礼监事务。批红之权……暂且代行,观其后效。”

“儿臣代林夙,谢父皇恩典!”景琰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立刻躬身谢恩。虽然批红权是“代行”,但这已是极大的突破。林夙从此不再是局限于东宫的内侍,而是正式步入了王朝内廷的权力中枢。

高公公也躬身领旨:“老奴遵旨,定会好好教导林夙。”

圣旨很快便传遍了宫廷。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波澜远超景琰的预料。

林夙接到旨意时,正在核对东宫这个月的用度册子。传旨太监尖细的嗓音念出“司礼监随堂太监”几个字时,他执笔的手微微一颤,一滴墨汁落在了纸页上,迅速晕开一团污迹。

他面色平静地叩首谢恩,接过那卷明黄的绢帛,指尖却是一片冰凉。升迁之喜?或许有,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压力与隐忧。他太清楚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无数双眼睛,明枪暗箭,还有……与景琰之间那再也无法掩饰的、备受瞩目的紧密联系。

“林公公,恭喜高升啊!”传旨太监脸上堆着谄媚的笑。

林夙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算不上笑意的弧度:“有劳公公,愧不敢当。”他示意小卓子封上一份厚厚的赏银,打发走了传旨之人。

他独自站在院中,春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司礼监随堂,获批红之权……这几乎是内官所能企及的巅峰之一。景琰为了将他推到这个位置,必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这份信任与倚重,沉甸甸的,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能再仅仅是东宫的“小林子”,他必须是能够在波谲云诡的司礼监立足,能够真正帮到景琰的“林公公”。他必须更快地成长,更谨慎地行事,更冷酷地……面对可能到来的一切。

他没有时间沉浸在复杂的情绪里,立刻前往司礼监报到。

司礼监位于紫禁城东部,衙署气象森严。高公公端坐在上首,看着下方恭敬行礼的林夙,脸上依旧是那副弥勒佛似的笑容,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

“林夙啊,皇上和太子殿下对你寄予厚望,咱家也是看好你的。”高公公慢条斯理地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司礼监不比别处,关系着朝廷机要,一字一句,都需慎之又慎。批红更是代天子执笔,关乎国策民生,万万马虎不得。你初来乍到,凡事要多看、多学、多问,不可擅专。”

“奴才谨记高公公教诲,定当恪尽职守,虚心学习,不负皇恩、太子殿下信任及公公提携。”林夙垂首应答,姿态放得极低。

高公公满意地点点头,指派了一位姓钱的老太监带他熟悉事务。钱太监态度不算热情,但也还算尽责,将司礼监的运作流程、文书分类、批红注意事项等一一告知。

林夙展现出他过人的适应能力和记忆力,很快便摸清了司礼监的大致框架。他沉默寡言,只是用心观察,用心记忆。他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奏章,看到了其他太监们或敬畏或探究或隐含嫉妒的目光,也感受到了在这平静表面下涌动的暗流。

批红,看似只是用朱笔在奏章上写下“知道了”、“依议”、“该部知道”等简单字样,实则蕴含着极大的权力。哪些奏章可以顺利通过,哪些需要驳回,哪些需要留中不发,甚至如何措辞,都大有学问。这背后,是皇权的体现,也是各方势力博弈的延伸。

林夙知道,高公公绝不会轻易将核心权力交给他。所谓的“代行批红”,初期恐怕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书。但他不急,他需要时间,需要机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林夙升迁的旨意传出不过半日,都察院的御史们便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开始躁动起来。

翌日早朝,气氛便显得有些异样。当日常政务议论完毕,即将散朝之时,一位名叫张文博的御史,猛地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洪亮:

“陛下!臣弹劾太子殿下徇私滥举,擢升内宦林夙入司礼监,委以批红重任,此乃违背祖制、祸乱朝纲之举!”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虽然众人皆知会有反对之声,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直接。

景琰站在御阶之下,面色不变,袖中的手却微微握紧。

皇帝靠在龙椅上,眉头微皱,似乎有些疲惫,又有些不耐:“张御史,何出此言?”

张文博慷慨陈词:“陛下!太祖皇帝有训,内官不得干政。司礼监虽为内廷机构,然批红之权,实涉外朝政务!林夙乃东宫内侍,与太子关系密切,骤然擢升高位,执掌机要,臣恐其倚仗太子宠信,勾结外臣,把持朝政,重现前朝阉宦之祸!太子殿下举荐此等亲近之人入主司礼监,难免有结党营私、培植内应之嫌,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严查此事,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