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医学创新奖”的评审会场,设在京城一家历史悠久、氛围庄重的宾馆会议厅。深红色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空气中弥漫着茶香与一种无形的、压抑的张力。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国内医学界泰斗级的专家、两院院士以及相关部委的领导。林默作为最年轻的特邀评审,坐在靠后的位置,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
评审已进入最后阶段,焦点集中在两个项目上:一是“星火计划”及其代表的普惠医疗系统创新;另一个,则是李院士牵头、康华医疗等大力支持的“启明”智能心脏手术机器人系统。
李院士的陈述极具感染力。他展示了机器人精准稳定的操作臂、高清立体的视觉系统、以及能够过滤人手生理性震颤的先进算法。视频中,机器人在模拟心脏上完成着精密的缝合,分毫不差。
“……‘启明’系统,代表了心脏外科未来的方向——极致精准、无限稳定、突破人类生理极限!”李院士声音洪亮,“它将推动我国心脏外科技术站上世界之巅,是真正的高科技、硬实力!”
他刻意避谈了这台机器高达数千万元的售价,以及单次手术耗材动辄数十万的惊人成本。
轮到评审提问环节,一位资深院士看向林默,语气温和却带着考较:“林默教授,你和‘星火计划’的模式,与李院士的机器人项目,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新路径。你如何看待这种技术路径上的差异?”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默身上。李院士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在等待这个年轻人如何为“落后”的徒手技术辩护。
林默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看李院士,而是面向全体评审。
“李院士的项目非常精彩,展现了工程学的伟大成就。”他先给予了肯定,但话锋随即一转,“但是,我认为评价一项医学创新的价值,首要标准不应仅仅是技术的‘高度’,更应是其服务的‘广度’与解决的‘痛点’的深度。”
他操作电脑,调出了一张图表,上面清晰对比了两种模式的核心数据。
“一台‘启明’机器人,其购置和维护成本,足以在怒江峡谷建立两个设备完善的区域性心脏中心,并维持运营数年。它一次手术的耗材费用,可以让‘星火计划’完成数十台复杂先心病矫治手术。”
他没有提高音量,但每一个数据都像重锤,敲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我们创新的出发点,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是让技术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林默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权威们,“‘星火’所做的,不是否定高技术,而是探索如何让高技术‘落地’,如何将其核心逻辑提炼、简化、适配,让它能服务于最广大的患者群体。我们追求的不是少数人在塔尖的舞蹈,而是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医疗庇护。”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当我们的机器人能在模拟器上完成百分百精准的缝合时,是否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这种精准背后的知识,转化为能让基层医生掌握的、救命的技能?这才是创新真正的力量和价值所在——**可及性**。”
会场一片寂静。林默没有贬低对手,他只是重新定义了评判的标尺——不是技术本身多炫目,而是它能为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什么。
李院士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试图反驳:“但是,没有顶尖技术的引领,何谈基层水平的提升?这是本末倒置!”
“李院士,我们并非对立。”林默平静地回应,“顶尖技术是探索边界,普惠技术是夯实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但当前我国医疗体系最迫切需要的,或许是后者。‘星火’模式,正是在为顶尖技术的未来,培育更广阔的土壤和更庞大的人才基数。”
他的逻辑清晰,格局宏大,将“星火”的意义提升到了整个行业生态建设的高度。
评审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结束。没有当场宣布结果,但所有评审心中都有一杆重新被校准的秤。
散会后,一位负责科技政策的部委领导特意走到林默身边,低声道:“林教授,你今天的话,发人深省。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创新才是当下中国最需要的创新。”
林默微微躬身:“我只是陈述事实。”
走出会场,京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收到张浩从阿里发来的信息,又成功完成一例高原心脏手术,患儿情况稳定。也收到陆青屿的汇报,“海燕计划”的首批定制工具包已发出,即将运往基里维纳。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这里的战场无声,但远方的战场上,他的战友们正用手术刀和智慧,进行着最直接的、拯救生命的战斗。
奖项归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星火”所代表的理念,已经在这场最高级别的辩论中,发出了不可忽视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知道,国内的格局,从此刻起,将真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