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遵旨!” 陈彦、常胜等人齐声领命。
三日后,北邙山大校场,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巨大的校场之上,五万精锐新军将士,按各兵种列成一个个整齐划一、杀气腾腾的方阵。盔甲鲜明,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寒光;战马雄骏,不安地刨着蹄子,发出低沉的嘶鸣。
观礼台上,皇帝赵宸亲临,文武百官陪同。而在特意安排的席位上,匈奴左贤王呼衍贺及其使团成员,面色凝重地端坐着,强作镇定,但眼神中却难掩震惊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军演开始!战鼓擂动,号角长鸣!
首先进行的是阵型演练。只见令旗挥动,庞大的军阵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开始运转。步兵方阵时而如铜墙铁壁般稳步推进,时而如潮水般迅速散开、合围;骑兵部队则如同旋风般掠过校场,马蹄声如雷,卷起漫天尘土,展示着精湛的骑术和冲击力;弓弩手方阵则万箭齐发,箭矢如同飞蝗般射向远处的箭靶,密集而精准,令人胆寒。
接着是装备展示与战术演练。威力巨大的床弩发射出如同长矛般的巨箭,轻易洞穿了数百步外的包铁木盾;经过改良的投石机,将沉重的石弹抛射到远方,落地时发出沉闷的巨响;最让匈奴使团色变的是陌刀营的演示,五百名身材魁梧的重甲步兵,手持寒光闪闪的陌刀,随着常胜一声令下,如同移动的钢铁丛林,演练起劈砍战术,刀光闪烁,杀气冲天,那股一往无前、斩断一切的气势,让观礼的匈奴人仿佛又回到了去年秋天那场惨烈的遭遇战,个个脸色发白。
最后是多兵种协同攻防演练。步、骑、弓、弩、工等兵种在统一的号令下,模拟攻城、守寨、野战等多种复杂战术情境,配合默契,行动迅捷,展现了大雍新军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强大的合成作战能力。
整场军演,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军威之盛,前所未有!大雍将士们高昂的士气、精良的装备、严明的纪律、娴熟的战术,给观礼的匈奴使团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呼衍贺的手心早已被冷汗浸湿。他原本以为大雍新军虽强,但或许只是装备好些,没想到其训练水平、组织程度和战术素养,竟已达到了如此可怕的地步!尤其是那陌刀阵,简直就是骑兵的噩梦!他心中原本还存在的一丝凭借骑兵机动性捞取好处的侥幸心理,此刻已荡然无存。他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此时开战,匈奴胜算极小,甚至可能遭遇惨败!
军演结束后,匈奴使团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接下来的几天,呼衍贺不再提任何非分要求,反而主动通过鸿胪寺,向大雍皇帝表达了“深切歉意”,声称此前“求亲”之言乃是“误会”,并郑重提出,希望基于平等互敬的原则,与大雍正式商讨签订一份“旨在永久和平、互不侵犯”的盟约。
皇帝赵宸得知后,心中大喜,但表面仍保持威严。他授意礼部、鸿胪寺与匈奴使团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大雍方面掌握了绝对主动权,条款自然有利于大雍。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数日后,在紫宸殿,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盟约签订仪式。
大雍皇帝赵宸与匈奴左贤王呼衍贺(代表匈奴大单于),分别在用汉文和匈奴文书写的盟约上签字用印。盟约主要内容包括:两国以现有实际控制线为界,互不侵犯;开放边境指定市场进行贸易;建立定期使节往来机制等。盟约有效期为十年。
仪式结束后,呼衍贺带着盟约副本,以及皇帝回赠的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贵重礼品,匆匆离开了洛阳,返回漠北复命。他需要尽快告诉大单于:大雍,不可轻侮!至少十年内,绝不可南下!
看着匈奴使团远去的背影,站在城楼上的赵宸,对身旁的陈彦低声道:“维岳,此计成了!我们至少赢得了一年,甚至更长的宝贵时间!”
陈彦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乃缓兵之计。接下来,臣当会同户部、工部,全力筹措粮草,督造军械,革新战法,锤炼士卒。待时机成熟,陛下剑锋所指,臣等必为陛下扫清漠北,永绝后患!”
赵宸重重地拍了拍陈彦的肩膀,目光投向北方辽阔的天空,充满了期待。
一场精心策划的军演,暂时震慑住了北方的饿狼。大雍,获得了喘息与发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