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姓刘的老人并不知道,他这个奇怪的习惯,在城南社区养老院里,只是每周五无数诡异事件中最不起眼的一件。
真正让年轻护工小李头皮发麻的,是三楼走廊尽头307号房门口的那碗素面。
每周五,中午十二点整,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不多不少三根青菜,一撮葱花,会准时出现在307号房门口的地垫上。
碗是养老院食堂的统一制式,但碗底总压着一张小小的、用圆珠笔写着“趁热”二字的便签纸。
307号房住着一个叫孙德海的老人,三年前因脑梗失语,半身不遂,是院里重点看护的对象。
他吃不了这个,他的午餐是特制的流食。
可这碗面,每周都来。
小李曾发誓要抓住这个恶作剧的人。
她查遍了那条走廊的所有监控,从十一点五十分到十二点十分,二十多分钟的录像里,走廊空无一人,光滑的地砖上连一丝灰尘的挪动都没有。
那碗面,就像是从空气里凭空“刷新”出来的。
这周五,天阴得厉害,闷雷在云层深处滚动。
小李又一次坐在了监控室里,双眼死死盯着307门口的那块屏幕。
“又来了?”保安老张端着茶杯凑过来,“小李,别费劲了,我看了三年了,啥也拍不到。就当……院里多了个田螺姑娘吧。”
小李没作声,手指紧紧捏着鼠标。她不信邪。
十一点五十九分,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雷鸣。
监控屏幕受电流影响,闪烁了一下,出现了几秒钟的雪花。
就是现在!
小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雪花消失,画面恢复正常。
那只熟悉的白瓷碗,已经安安静静地摆在了307房门口的地垫上。
又失败了。小李颓然地靠在椅背上,心里满是挫败。
“咦?”老张却忽然发出了惊疑的声音,他指着另一块分屏,“小李,你看这是什么?”
那块屏幕连接的是安装在走廊天花板角落的备用广角摄像头,因为角度刁钻,平时很少有人看。
此刻,就在十二点零一分那一秒,画面上出现了一道极不寻常的痕迹。
那是一道模糊的水痕,从电梯口一直蔓延到307房门口,然后消失不见。
它不像脚印,更像……有什么湿漉漉的长方形物体被人提着,一路滴着水走过。
可诡异的是,地面是干的。
那水痕并非留在地砖上,而是仿佛悬浮在离地半米高的空气里,只在摄像头的红外感应模式下,留下了这道短暂的、因温差而产生的扭曲影像。
就像一个看不见的人,在暴雨天提着一个漏水的保温箱,匆匆走过。
小李的后背窜起一股凉意。她猛地站起身,冲向三楼。
走廊里,那碗面还散发着热气。
她没有管面,而是直接推开了307的房门。
失语三年的孙德海老人正靠在床头,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瓢泼的大雨,脸上竟带着一丝安详的微笑。
“孙大爷,”小李放轻了声音,“您……”
她话没说完,老人却缓缓地、用尽全身力气般地转过头,看向门口的方向。
他的嘴唇翕动了几下,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像是生锈齿轮摩擦的声音。
“谢谢……小林……”
小李怔住了,这是三年来,她第一次听到老人开口说话。
老人没有停下,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墙壁,望向了那条空无一人的走廊,用一种近乎梦呓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路上……慢。”
当晚,小李破例调取了养老院三年前的人事档案。
在志愿者登记表的角落里,她找到了一个名字。
林小树。
职业:外卖员。
服务记录:曾义务为本院孤寡老人连续送餐一百天,风雨无阻。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深处,林小树的残影正贴着一根冰冷的铸铁总管道内壁,无声地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