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谢浩楠正在打拐办内,与苏墨、谢玥等人商议如何进一步完善解救妇孺的安置方案。自从打拐办成立以来,他几乎每日都抽时间来这里查看,听苏墨谢玥汇报审讯人贩子,核实被拐人员的身份,联系其家人前来认领情况。看着一个个离散的家庭得以团聚,他心中虽有欣慰,却也深知任重道远。
“大人,京城圣旨到!”衙役的声音打破了书房的宁静。
谢浩楠闻言,微微一怔,随即起身整理官服,前往正厅接旨。
传旨太监手持圣旨,高声宣读了皇帝的嘉奖令,当念到“赏白银千两,绸缎百匹”时,衙役们纷纷面露艳羡之色,唯有谢浩楠神色淡然,只是恭敬地躬身领旨:“臣谢浩楠,叩谢陛下隆恩!”
送走传旨太监后,下属们纷纷上前道贺:“大人,恭喜您得到陛下嘉奖!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
谢浩楠摆了摆手,将圣旨轻轻放在案上,语气平静地说:“陛下的嘉奖,是对打拐办全体同仁的肯定,并非我一人之功。”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我们成立打拐办,不是为了得到嘉奖,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让那些被拐的孩子能回到父母身边,让那些离散的亲人能重享天伦之乐,让苏州的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拐卖之苦。”
他拿起桌上一份被解救女童的档案,指尖轻轻拂过纸上稚嫩的字迹,眼中闪过一丝温柔:“你们还记得那个被拐三年的小女孩吗?昨日她爹娘来接她时,那孩子抱着母亲的脖子,哭着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那一刻,我便觉得,我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下属们闻言,心中皆是一暖。他们跟随谢浩楠、苏墨、谢玥办案以来,深知他的不易。为了追查人贩子的踪迹,他们曾深夜冒雨带队巡查;为了核实被拐人员的身份,他们也曾亲自走访数十个村落;为了让被解救的妇孺得到妥善安置,他们更是四处奔走,联系善堂与亲友。这份心,绝非为了虚名浮利。
“大人所言极是!”主簿周文彦拱手道,“我们定当追随大人,将打拐之事进行到底,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更不辜负百姓的期盼!”
“好!”谢浩楠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传我命令,今日午后,将陛下赏赐的白银与绸缎,一部分用于打拐办的日常开支,购置盘查所需的物资;另一部分,分发给那些被解救的贫困家庭,帮他们渡过难关。至于我个人,无功不受禄,这些赏赐,我分文不取。”
“大人!这……”下属们皆是一惊,千两白银与百匹绸缎,已是极为丰厚的赏赐,大人竟然分文不取,全部用于公务与百姓,这份胸襟,实在令人敬佩。
“不必多言。”谢浩楠打断众人的话,语气不容置疑,“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只要能让苏州的百姓安居乐业,即便没有这些赏赐,我也心甘情愿。”
苏墨、谢玥也点头称赞,他们俩出力最多,看到被拐家庭团聚才是他们最欣慰的地方。
消息很快传到了谢府别院。周云溪正在窗前刺绣,听到丫鬟的禀报后,手中的绣花针微微一顿,嘴角却不由自主地扬起一抹微笑。
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他素来淡泊名利,心中唯有百姓。此次得到皇帝的嘉奖,他定然不会放在心上。但即便如此,她还是为他感到高兴。他的付出,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少夫人,大人真是厉害,竟然得到了陛下的嘉奖!”丫鬟兴奋地说道,“听说赏赐了好多白银和绸缎呢!”
周云溪放下绣花针,目光望向窗外的庭院。院内的海棠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在青石小径上,宛如铺上了一层锦绣。她轻声道:“他要的从来不是这些。能让那些被拐的亲人团聚,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正说着,谢浩楠走进了院子。他一身藏青色官服,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精神矍铄。看到周云溪站在窗前,他眼中的疲惫瞬间消散,快步走上前,握住她的手:“云溪,让你担心了。”
周云溪摇摇头,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手背,柔声道:“我知道你做的都是正事,我为你骄傲。陛下的嘉奖,是对你的肯定,你也不必太过谦逊。”
谢浩楠笑了笑,将她揽入怀中,望着庭院中的海棠花,轻声道:“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分内之事。只要你安好,百姓安好,便是我最大的福气。至于那些嘉奖,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庭院中,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远处传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夹杂着孩童的嬉笑声。谢浩楠微微侧头,听着这充满生机的声音,心中一片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