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江宁府,细雨初歇,青石板路被冲刷得油亮,倒映着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幌子。两江总兵府内,周显正临窗批阅公文,案头的青瓷砚台余墨未干,笔尖悬着的水珠顺着纸页边缘滑落,晕开一小片墨痕。
“将军,苏州急报。”亲随李忠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将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递了上来。信封上印着谢浩楠的私章,棱角分明,透着一股干练之气。
周显放下狼毫,指尖摩挲着微凉的信封,眼底掠过一丝期待。自女儿云溪嫁往苏州,谢浩楠在任上的一举一动,他都颇为关注。拆开信函,信纸是苏州特产的桃花笺,带着淡淡的香气,上面的字迹笔力遒劲,正是谢浩楠的手书。
信函中,谢浩楠详细禀报了成立“打拐办”的始末。自他到任江南副总兵兼任苏州通判,历经洪灾后,发现当地拐卖人口之风盛行,许多家庭因孩子被拐、亲人离散而家破人亡,街头常有妇人抱着孩童衣物痛哭,惨状触目惊心。他深感民生之艰,与苏文渊联名上书朝廷,恳请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打击拐卖犯罪,同时制定了“悬赏举报”“沿途盘查”“解救安置”等一系列举措。短短三月,打拐办已成功解救被拐妇孺二十七人,抓获人贩子十九名,其中不乏作恶多年的惯犯。信末,他还附上了两户被解救家庭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劫后重逢的感激涕零。
周显逐字逐句地读着,眉头渐渐舒展,眼中先是闪过震惊,随即化为深深的赞许。他抬手捋了捋颌下的长须,指尖微微颤抖,显然是动了真情。“好!好一个谢浩楠!”他猛地一拍案几,声音洪亮,惊得窗外的雀鸟扑棱棱飞起,“身为一方父母官,不以功名为念,反倒心系百姓疾苦,为这些被拐家庭撑起一片天,这份胸襟与担当,实在难得!”
李忠在一旁伺候多年,从未见老爷如此动容,连忙上前奉上茶水:“谢大人此举,确实是功德无量。”
“吾心甚慰!”周显端起茶杯,却并未饮下,目光落在信函中“幼童归家,老母抱泣”的字句上,感慨道,“想当年,浩楠深受其害,被拐卖十六载,历经磨难酸辛,幸其坚韧顽强,方得如今之造化。拐卖之事,历来有之,只是彼时法度不全,人手不足,往往束手无策。如今浩楠竟能顶住压力,雷厉风行地办成此事,比许多地方官员强多了!”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几步,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千里江山图》,胸中涌起一股豪情。“云溪这孩子,没看错人。”提及女儿,周显的语气柔和了许多,“当初她执意要嫁浩楠,我还担心他少年坎坷,学无所长,难当大任。如今看来,他不仅有才干,更有仁心,这样的女婿,我周显也与有荣焉!”
话音刚落,他便转身吩咐道:“李忠,备纸研墨!我要即刻拟写奏折,表彰浩楠奏与奏明陛下!”
“是!”李忠不敢耽搁,连忙铺好笔墨纸砚,研磨伺候。
周显提起狼毫,凝神静气,笔尖落下,墨迹在纸上缓缓铺展。他并未刻意夸大其词,而是以平实而恳切的笔触,详细阐述了苏州拐卖问题的严重性、谢浩楠成立打拐办的初衷与举措,以及三个月来取得的显着成效。他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总兵谢浩楠,任职以来,恪尽职守,体恤民情。见拐卖之风猖獗,百姓流离,遂上书设打拐专办,定章程,严排查,重惩治。三月之内,解救妇孺二十七口,擒获人犯十九名,令离散之家得以团聚,地方治安渐趋清明。其心在民,其功在国,实乃栋梁之材,恳请陛下嘉奖,以励百官!”
写到动情处,周显的笔尖微微凝滞,一滴墨珠落在“民”字之上,仿佛化作了百姓眼中的泪。他深知,这封奏折不仅是为谢浩楠请功,更是为天下被拐家庭发声,希望能借此推动朝廷重视拐卖问题,让更多流离失所的人得以归家。
奏折写罢,周显仔细审阅了三遍,确认无误后,盖上总兵大印,交由李忠加急送往京城。“务必亲手交给通政司的王大人,让他即刻呈递御前!”
“小人遵命!”李忠接过奏折,揣在怀中,冒雨匆匆离去。
周显站在窗前,望着雨幕中远去的身影,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他知道,谢浩楠此举虽深得民心,但也可能触动某些地方势力的利益,不知朝堂之上会有怎样的反响。但转念一想,只要是为了百姓福祉,即便有再多阻碍,也值得一试。
几日后,京城的消息传回江宁。
乾清宫内,宋仁宗赵祯手持周显的奏折,看得津津有味。他素来重视民生,对地方官吏的作为尤为关注。当看到谢浩楠设立打拐办,短短三月便解救二十七名妇孺时,龙颜大悦,忍不住拍案叫好:“好!谢浩楠此人,朕有印象,当年雄州时,他便以少胜多,斩敌三千余打动朕心。如今看来,此人不仅有勇猛过人之处,更有实干之才!”
一旁的宰相连忙附和:“陛下英明。谢总兵此举,既维护了地方治安,又安抚了百姓民心,实为良策。周将军举荐有功,陛下当予以嘉奖,以儆效尤。”
宋仁宗点点头,沉吟片刻,道:“传朕旨意,苏州总兵谢浩楠,心系民生,政绩卓着,特赏白银千两,绸缎百匹,以示嘉奖!另,准其将打拐办之法推行至全国各地,令各地效仿,严打拐卖犯罪!”
“臣遵旨!”宰相躬身领旨,心中暗忖,这谢浩楠年纪轻轻便深得陛下赏识,又有周显这等岳父撑腰,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圣旨快马加鞭地送往苏州,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苏州知府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