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便被一缕晨光穿透,晕染出几分暖意。横塘渡口的青石板路被露水浸润,泛着温润的光泽,偶尔有脚步声踏过,惊起檐下几只栖息的麻雀,扑棱棱掠过灰蒙蒙的天际。
苏文渊身着藏青色官袍,腰间束着玉带,鬓边虽已染上风霜,眼神却依旧清亮如昔。他立于船头,目光缓缓扫过岸边送行的三人,最终落在儿子苏墨身上,伸手握住他的手。那双手曾教他握笔写字,曾为他拭去眼角泪痕,如今掌心的纹路愈发深刻,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温暖。
“墨儿,为父此去汴京,路途遥远,江南的诸多事宜,便要托付给你和浩楠了。”苏文渊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几分郑重,“打拐办初创未久,正是根基未稳之时,你需尽心协助浩楠,凡事多思慎行,不可有半分懈怠。”
苏墨挺直脊背,目光坚定地回视父亲,重重点头:“父亲放心,儿子定当谨记教诲,与谢兄同心协力,守护好江南的安稳,绝不辜负父亲的嘱托。”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父亲掌心的力量,那是期许,也是信任,沉甸甸地落在他的肩头,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苏文渊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一旁的谢玥,语气柔和了许多:“玥儿,往后墨儿若有做得不妥之处,你要多提醒他。你们二人,当互敬互爱,相互帮助。”
谢玥身着淡粉色襦裙,发髻上斜插一支珍珠簪,清丽的眉眼间带着几分不舍。她轻轻屈膝行礼,声音温婉:“伯父放心,玥儿定会好生照料苏墨,也会尽力辅佐兄长,守护好这江南故土。”她抬眸望向苏文渊,眼中满是敬重,这位长辈不仅是苏墨的父亲,更是她心中的良师,教会了她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站在最外侧的谢浩楠,一身玄色劲装,身姿挺拔如松。他望着苏文渊,神情肃然:“苏大人,您放心启程便是。江南的安危,有我和苏墨在,定不会出任何差池。打拐办的每一项事务,我们都会亲力亲为,绝不让任何一个孩童再遭拐卖之苦。”
苏文渊看向谢浩楠,眼中满是欣慰。他还记得初见这少年时,他眼中藏着的伤痛与坚韧,如今数年过去,他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守护着江南百姓的安宁。“浩楠,你性子沉稳,有勇有谋,伯父最为放心。只是切记,行事不可过于刚直,有时需懂得变通,方能更好地达成所愿。”
“晚辈谨记大人教诲。”谢浩楠拱手应道,心中泛起一阵暖意。苏文渊于他而言,亦师亦父,这些年的提点与栽培,他始终铭记在心。
晨光渐盛,雾气渐渐消散,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船夫高声喊道:“大人,时辰不早了,该启程了!”
苏文渊深深看了三人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舍,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松开苏墨的手,转身踏上船头,整理了一下衣袍,沉声道:“你们回去吧,不必再送了。”
“父亲(伯父)一路保重!”三人齐声喊道,声音中满是眷恋与祝福。
船桨划动江水,泛起层层涟漪,载着苏文渊缓缓驶离渡口。苏墨、谢浩楠和谢玥伫立在岸边,望着那艘船渐渐远去,直至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才缓缓收回目光。
“我们回去吧。”谢浩楠率先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低沉。苏文渊的离去,让他心中生出几分空落,却也更坚定了他守护江南的决心。
苏墨点点头,伸手揽住谢玥的肩膀,轻声道:“玥儿,走吧,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