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无声的试探(2 / 2)

当然,这种做法需要相当的底气。不过反过来想,或许正是这种坚持,才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辨识度。

这些看似随口的案例分享,每一则都在向江浸月传递着同一个信息:保持独立是可能的,但需要策略和勇气。

江浸月的回应依旧谨慎,但已经开始不自觉地透露一些真实想法:确实,平衡之道最难把握。有时候过多的妥协,反而会失去作品最初的灵魂。

这句话发出后,她感到一阵轻微的心悸。这几乎是她第一次对外人承认,自己在创作中确实做出了妥协。

林曼的回复很快到来,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理解。所以我们在设计对谈时,特别想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现实中找到那个平衡点。毕竟,完全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与过度妥协的实用主义,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后,她分享了一个加密链接,里面是几段经过处理的访谈录音。据她说是其他艺术家在类似匿名对谈中的发言片段。江浸月戴上耳机聆听,那些声音经过变声处理,但话语中的困惑、挣扎与坚持,却如此真实可感。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高级技工,在别人的蓝图上一笔一画地填充颜色。

最痛苦的不是修改,而是明知道怎样更好,却因为各种不能那样做。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好作品是瞒不了人的。它会在每一个细节里透露出创作者是否真心。

这些话语像一面面镜子,照出江浸月内心不敢言说的感受。她在深夜的酒店房间里,反复听着这些声音,感到一种奇特的慰藉——原来不只是她一个人在经历这样的挣扎。

最后一次时,林曼发来了一份精简版的讨论提纲,其中有一个问题被特别标出: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与当前合作方的艺术理念出现根本性的分歧,你会如何选择?A. 坚持己见 b. 寻求妥协 c. 终止合作

这个问题,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对谈流程。

江浸月对着这个问题沉默了许久。最终,她在回复中写道:理论上会选择A,但现实中往往不得不走向b。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

发出这个回复后,她关闭了电脑,走到窗前。东京的夜景依旧璀璨,但她心中却泛起一丝莫名的不安。这些看似专业的交流,正在一点点撬开她紧闭的心扉。而她不知道的是,每一个谨慎的回应,都在为那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提供着最后的校准参数。

在林曼那边,江浸月的每一个犹豫、每一次含蓄的表态,都被仔细记录分析。她与殷夜沉之间那道看不见的裂痕,正在被精准地测量着深度与走向。而一场针对她的阴谋,也随着这些看似无害的专业交流,悄然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