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无声的试探(1 / 2)

距离代官山那场酒会已过去一周。江浸月的生活看似重归由殷夜沉设定的轨道,但心底那根被拨动的弦,始终带着细微的余震。

这日下午,她正在处理邮件,一封来自林曼的新邮件引起了她的注意。标题很简洁:关于线上对谈企划的一些补充思考。点开后,内容看起来完全是一封专业的工作邮件,措辞严谨,没有任何私人情感的流露。

然而附件中的企划书却有了微妙的变化。林曼在原有框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名为创作自主性的边界探索的附录。其中用看似客观的笔触,探讨了创作者在面对强势合作方时可能遭遇的困境,并提出了几个颇具引导性的问题:

当个人艺术理念与资本方的商业诉求产生根本性冲突时,创作者应当如何自处?

在资源支持与创作自由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外界对创作者与特定资本绑定关系的认知,是否会影响对其作品独立性的评判?

这些问题像精心设计的探针,不直接触及殷夜沉,却每一个都精准地指向江浸月当下的处境。她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收紧,目光在屏幕上久久停留。

更巧妙的是,林曼在修订意见中特意标注:建议在正式对谈中,邀请嘉宾就这些问题进行匿名讨论。这种形式或许能激发出更为真实、深刻的见解。

匿名讨论真实见解——这些词语带着某种隐秘的诱惑。江浸月几乎能想象,在这样的对谈中,她可以暂时卸下殷夜沉的人这个身份,纯粹以创作者的身份发声。

她斟酌良久,回复了一封同样专业的邮件,主要就企划书的技术细节提出了一些看法。但在邮件的最后,她看似不经意地加了一句:附录中的问题设计很有启发性,触及了当下许多创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

这看似平常的反馈,实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她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话题,反而肯定了它们的价值。

三天后的傍晚,江浸月的私人社交账号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账号的好友申请。验证信息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企划书。她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林曼的另一个联系方式。

通过验证后,对方发来的第一条消息依旧保持着距离:江小姐,冒昧打扰。关于企划书中提到的匿名讨论环节,我想可能需要一个更安全的交流渠道。

她们使用了一款在艺术圈内小众但加密性较好的通讯软件。林曼的措辞始终专业克制,但话题却逐渐深入:

最近在整理一些艺术家的访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与大型资本合作却仍能保持鲜明个人风格的创作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合作中始终坚守着某个不容妥协的核心。

比如日本的那位新媒体艺术家西川先生,据说他每次与商业机构合作时,都会在合同中明确保留对最终作品的署名权和部分修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