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代官山。
暮色如稀释的墨汁,缓缓浸透天际。初上的华灯将这片融合了时髦与雅致的街区点缀得流光溢彩。由百年仓库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坩埚」(crucible)今夜门户大开,名为“破界·新生”的当代艺术展开幕酒会正在这里升温。与港区那些弥漫着过于精致、甚至有些僵化的资本气息的画廊不同,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更活跃几分,带着未经驯化的实验性与野性活力,吸引着不少真正眼光独到的藏家、言辞犀利的评论家,以及那些眼神明亮、尚未被完全规训的年轻创作者。
江浸月身着一条简约的深灰色羊绒连衣裙,沉默地立于一幅色彩极具冲击力、笔触近乎暴烈的抽象画前。作为寰宇集团《虚宇生花》项目的艺术总监代表,她必须出席。殷夜沉因一个不容推迟的跨国视讯会议未能亲临,这让她在无处不在的紧绷感中,意外捕获了一丝缝隙般的喘息。周屿依旧在不远处,如同一个尽职的幽灵,维持着既能确保安全又不至过分侵入的距离。但江浸月明白,这份“自由”的边界清晰而脆弱,她此刻的所见所闻,终将以报告的形式,呈于那个男人的案头。
尽管如此,能暂时从他绝对掌控的气场中抽离,浸入这个充斥着各种“不规则”声音的空间,于她而言,已是奢侈。她指尖轻触冰凉的香槟杯壁,目光掠过那些大胆、叛逆,甚至有些刺眼的作品,试图让思绪暂时放空。
酒会开场时,空间的主理人,一位打扮新潮、言辞间充满颠覆性的年轻策展人简短致辞,特别感谢了本次展览的主要支持方——“深蓝资本艺术基金会”。他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强调深蓝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青睐并保护那些拒绝被任何既定标签定义、灵魂始终保持野性的创作者”,并致力于提供“一片允许试错、鼓励独特棱角而非急于将其磨平的土壤”。
“拒绝被定义”、“灵魂野性”、“独特棱角”……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像一束微光,不经意间照亮了江浸月心底某个被刻意忽略的角落。
人流觥筹交错,低语与笑声编织成背景音。她面前这幅画,浓重的色块仿佛在厮杀、咆哮,却又在混沌中维持着一种奇异的平衡。
“很强烈的表达,不是吗?”一个温和却不失力量的女声在身侧响起。
江浸月侧首。是一位年约四十的女士,气质沉静优雅,一身剪裁极佳的藏蓝色套装,颈间系着的抽象印花丝巾恰到好处地增添了几分艺术感。她妆容精致,笑容得体,眼神却透着一股洞悉世事的清明与练达。
“尤其是这片区域,”女士伸手指向画布右下角,那里是钴蓝与赭石激烈交织的漩涡,“看似是色彩与笔触的混沌战场,但细看,每一笔挣扎都指向内部,是一种……向内的、试图冲破无形牢笼的呐喊。这种将巨大张力内收的处理,非常见功力。”
江浸月心中微动。这个细节的解读,远超一般观者的浮光掠影,直抵创作者试图隐藏的核心情绪。她不由对这位陌生女士生出一分专业的敬意。
“您好,我是林曼,一名独立策展人,偶尔也为一些注重艺术本体价值的项目提供咨询。”女士微笑着递上名片,设计简约,质感上乘,没有冗多头衔,却自显分量。
“江浸月。”她接过名片,报上名字。
“久仰。”林曼的笑容加深,目光真诚地落在她脸上,“《虚宇生花》的预告片,我仔细看过很多遍。您对‘数据流’与‘水墨意境’那种悖论式融合的处理,以及在其中注入的,于冰冷规则下悄然生长的生命力,非常打动我。那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是有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