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风起青萍(2 / 2)

不是社交场面的客套恭维,而是基于深刻观察的理解。江浸月心底那根属于创作者的弦,被轻轻拨动了。她微微颔首:“谢谢。”

两人自然地就眼前的画作展开讨论,话题逐渐延伸至当代艺术的现状与东西方美学的融合可能。林曼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引用的案例和理论信手拈来,却从不显得卖弄。她善于倾听,并能精准地在江浸月的观点上延展深化,交谈节奏舒适,令人如沐春风。

话题不经意间,又绕回到艺术创作的本质与环境。

“像江小姐这样的创作者,真正的价值在于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林曼的目光缓缓扫过展厅内那些风格迥异、棱角分明的作品,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就像今晚这个展览,能汇聚如此多‘不规则’的灵魂,离不开赞助方对‘独立性’近乎偏执的尊重。我接触过一些背后的决策者,他们坚信,真正的投资,是投给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自由生长的灵魂本身,资本应该做的是滋养土壤,而不是规定花朵长成的模样。”

她的话语听起来像是随性的业内分享,却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探入了江浸月心湖深处。在寰宇,在殷夜沉构建的庞大帝国里,她的才华、她的理念,无一不需要被纳入他那套精确、冷酷的商业逻辑和掌控体系之中。“自由生长的灵魂”、“无法被归类”,这些概念对她而言,如同隔着玻璃看到的风景,充满诱惑却难以触及。

林曼似乎并未留意到她瞬间的失神,很快便将话题引向了东京几个小而美的独立艺术空间,以及一些非公开的、更具实验性的艺术家活动,并热情地分享了信息,表示江浸月或许会感兴趣。

“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和江小姐探讨艺术更广阔的可能性。”临别时,林曼再次与江浸月握手,她的手掌温暖而稳定,眼神充满诚意,“我很期待看到您更加不受拘束、完全绽放的艺术表达。”

交换联系方式的过程流畅自然,如同任何一次圈内寻常的交流。

江浸月看着林曼的身影优雅地融入人群,消失不见。她低头,指尖摩挲着那张质感温润的名片,然后抬眼,望向展厅里那些肆意张扬、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即是我”的作品。

心底,那颗关于“独立价值”与“不被定义”的种子,被这阵看似不经意的风,吹落在了渴望的沃土上。

周屿无声地再次靠近。江浸月将名片稳妥地收进手包,面色平静地端起酒杯。香槟的气泡在舌尖细微地炸裂,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酸涩,与她心底那片被悄然搅动、泛起波澜的湖面,微妙地共鸣着。

她不知道这场邂逅是纯粹的偶然,还是一阵恰好吹向她的、带着特定温度的风。但她清晰地感觉到,内心深处那片名为“野心”的原野上,一簇火苗被点燃了——她渴望的,从来不只是躲在羽翼下的创作自由,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站到足以与资本平等对话的位置,让“江浸月”这个名字,因其本身的光彩而被追逐、被尊重。

这念头危险,却带着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