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递出的橄榄枝(1 / 2)

时间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又滑过数日。江浸月与林曼之间的加密通讯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静默,那份关于艺术创作边界的绝密企划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底持续荡漾着难以平息的涟漪。

就在她以为那次通讯只是林曼一次试探性的“放风”时,那个特定的加密软件再次亮起。这次传来的,并非更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文件,而是一则看似与之前话题无关的信息:

“浸月,不知你明日傍晚是否有空?有一个小型的、非正式的业内交流晚宴,在麻布十番一家很私密的日料店‘鹤翔’举行。参与者多是几位与《视觉边界》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独立评论家、策展人,还有两位刚从威尼斯双年展回来的新锐艺术家。氛围很轻松,主要是聊聊近期的创作与观察,没有媒体,也没有大型机构的人。我觉得你会喜欢这样的交流,或许能给你正在构思的一些想法带来新的火花。”

这则邀请显得如此自然且合乎情理。它避开了直接抛出重磅炸弹的突兀,转而提供了一个更具象、更可信的“台阶”。一个能与顶尖评论家和同行自由交流的机会,正是江浸月内心深处渴望而殷夜沉的圈子难以提供的。而且,“没有大型机构的人”这个暗示,巧妙地排除了可能遇到寰宇相关人员的顾虑,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真空”环境。

江浸月的心动了。这看起来像是对她之前表现出对“独立交流”感兴趣的合理延伸,是林曼作为“理解者”为她提供的又一个“专业福利”。她犹豫再三,回复道:“谢谢林姐邀请,我很感兴趣。只是时间上可能需要确认一下。”

林曼的回复很快,带着体贴:“理解。晚宴七点开始,地址我稍后发你。对了,着装随意即可,重在交流。”

最终,对专业共鸣的渴望压倒了对潜在风险的考量。江浸月找了个借口,避开了周屿的例行护送,在黄昏时分独自前往那家隐匿在麻布十番安静街巷中的料亭。

“鹤翔”内部是典型的数寄屋造り风格,极尽雅致与私密。林曼所在的包间里,果然只有五六人,气氛正如她所描述的那般轻松而专注。在座的几位,江浸月依稀能从专业期刊上认出他们的面孔,都是业内颇有建树且以见解独立着称的人物。交谈围绕着最新的艺术趋势、技术伦理与美学表达展开,思想碰撞,火花四溅。江浸月很快沉浸其中,她谨慎但真诚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感受到了久违的、纯粹基于理念交流的智力愉悦。

晚宴接近尾声时,一位颇受敬重的老牌独立评论家,在听完江浸月对某位艺术家新作的点评后,颇为赞赏地对林曼说:“林小姐,你带来的这位年轻朋友,眼光和见解都很独到,颇有你当年那股子不随波逐流的劲儿。”他转而看向江浸月,语气带着长者对后辈的期许,“现在的艺术圈,像你这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年轻人不多了,要好好保持。有时候,平台和机会固然重要,但守护好内心那点‘真火’才是根本。”

“鹤翔”的晚宴在思想碰撞的余韵中接近尾声。清酒微醺,交谈甚欢,江浸月许久未曾感受到这般纯粹基于理念共鸣的松弛与愉悦。她与林曼并肩走出那方雅致的庭院,融入麻布十番夜晚宁静的街巷。清凉的夜风拂面,稍稍吹散了包间内萦绕的暖意与酒气。

两人沿着石板小径缓步而行,月光将她们的影子拉得细长。方才席间那位老评论家赞赏的话语仍在江浸月耳边萦绕,让她心中鼓动着一种微妙的、被专业领域认可的暖流。

然而,林曼开口时,语气却与这宁静的夜色有些违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浸月,今晚看你与大家相谈甚欢,我真为你高兴。能在这样的圈子里找到共鸣,是创作者的幸事。”她顿了顿,话锋悄然转向,“只是……越是看到你身上这份难得的灵气,我越是……有些不忍和担忧。”

江浸月侧目看向她,心头那点暖意稍稍冷却:“林姐,怎么了?”

林曼停下脚步,面向江浸月,夜色中她的面容显得有些模糊,但眼神却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分享秘密般的郑重:“我通过一些比较私人的渠道,听到一些风声,关于寰宇内部,尤其是……藤原家那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