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决策很快便形成了正式命令。在一处较为宽敞的窑洞里,几位主要领导人向张百川传达了中央的最终决定。
“百川同志,中央认真研究了你的建议,认为很有见地,也符合我们现阶段的实际。”一位领导手里拿着烟斗:“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东北问题关系重大,不能急于求成。”
“中央决定,现阶段按照你提出的‘经营巩固周边,渗透积蓄力量’的方针,由冀热辽军区抽调精干力量,以武工队、小部队的形式,向辽西、热河边境地区渗透,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隐蔽的游击区,搜集情报,摸清关东军的虚实和布防。暂时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入。”
另一位领导接过话头,目光看向张百川:“百川,你的主要任务,还是华东,山东根据地刚刚连成一片,六十万部队需要消化整合,新四军并入华东军区,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中央要求你,务必把华东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强大的战略堡垒。这不仅是为了当前的抗战反攻,更是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化,做好准备。你的担子很重啊。”
张百川站得笔直:“请中央放心,我坚决服从命令。华东军区一定巩固好现有根据地,加速部队整训和军工建设,随时听从党的召唤。”
“好,要的就是你这个态度。”领导满意地点点头:“回去后,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华东军区巩固与发展方案报中央。特别是你那十个纵队,怎么练兵,怎么协同,怎么保障,要有具体的章程。”
“是,”
离开窑洞,张百川遇到了等候在外的邓大姐和苏梅。邓大姐关切地问:“百川同志,谈完了?中央有新的指示?”
张百川简要地说道:“中央肯定了我的想法,东北方向暂以渗透为主。我的主要任务还是回华东,巩固根据地,带好那几十万部队。”
邓大姐松了口气,笑道:“这就好,这就好。你啊,就是该在带兵打仗的位置上。”她说着,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旁边的苏梅。
苏梅迎上张百川的目光,语气自然而关切:“张司令员,华东局面庞大,事务必然繁多,请一定保重身体。”
张百川看着苏梅清秀的面容,心中微微一动,原本习惯性的客套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谢谢苏梅同志关心,延安的学习氛围很好,你在这里工作,也能发挥所长。”
他顿了顿,似乎下了某种决心:“我这一回去,恐怕又要忙得脚不点地。以后若有机会,欢迎苏梅同志到我们华东走走看看,也给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提提意见。”
这话里的意味,邓大姐都听得眼睛一亮。苏梅脸上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但目光并未躲闪,坦然应道:“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去学习。张司令员指挥若定,我们都很佩服。”
邓大姐趁热打铁:“百川啊,你看你,身边也没个人照顾。苏梅同志觉悟高,能力强,你们又谈得来……”
张百川这次没有立刻回避,他看了看邓大姐,又看向苏梅,沉吟了片刻,终于开口道:“邓大姐,您的心意我明白。苏梅同志确实很好。只是眼下华东百废待兴,战事也未完全平息,我实在分心乏术。等局势再稳定一些,我再认真考虑个人问题。到时候,或许真要麻烦大姐您了。”
这番话,等于是一种含蓄的承诺。邓大姐心领神会,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有你这句话就行,工作是重要,个人问题也不能一直拖着嘛,苏梅,你说是吧?”
苏梅低下头,轻声“嗯”了一下,耳根却更红了。
张百川看着这一幕,久经沙场的心里,也难得地泛起一丝温暖的涟漪。但他很快收束心神,对邓大姐和苏梅点了点头:“大姐,苏梅同志,我还要去准备返回华东的事宜,就先告辞了。”
告别二人,个人的事情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此刻,他的脑海里已经全是华东军区战略地图。
一个星期后,张百川带着中央的明确指示和殷切期望,离开了延安,踏上了返回山东的旅程。一路辗转,当他风尘仆仆地抵达济南华东军区司令部时,张运逸、谢福治、陈榘、肖桦等人早已等候多时。
“司令员,你可算回来了,”谢福治上前紧紧握住张百川的手,“延安会议精神怎么样?中央对我们华东军区下一步工作有什么具体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