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战略视野(1 / 2)

延安的窑洞内,中央军委的扩大会议正在进行,与会者除了几位主要领导人,还有各主要军区及军分区的司令员和政委。

张百川坐在靠前的位置,腰板挺直,听着其他同志关于当前各战场形势的汇报,偶尔在摊开的本上轻轻点划,似在印证或思考着什么。

主持会议的领导点了他的名:“百川同志,你刚从华东前线回来,那边的情况你最熟悉。你先说说,然后,我们很想听听你对全局,特别是对东北问题的看法。”

张百川点点头,合上本看向在场的众人:“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那我就先汇报一下华东军区的情况。”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如数家珍:“目前,华东军区编制充实,装备水平经过整合和鲁中兵工厂的补充,有了显着提升。步枪基本实现制式化,轻重机枪、迫击炮、步兵炮乃至山炮,都已配备到团、营一级。”

一位领导插话问道:“六十万人,弹药补给跟得上吗?”

“报告老总,这正是我要汇报的重点之一。”张百川带着自豪:“鲁中兵工厂,在德国工程师弗里茨·霍夫曼同志和咱们自己的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月产新式子弹已超过十五万发,复装子弹稳定在百万发以上。手榴弹月产十万枚,迫击炮弹和步兵炮炮弹的产量也在稳步爬升。”

“拿下青岛后,我们通过海上渠道,与美国商人约翰逊的合作,获得了关键的机床零件和特种钢材,兵工厂的产能和技术水平,还在持续提高。可以说,支撑当前规模的部队进行高强度作战,我们有了一定的底气。”

会场里响起一阵议论声,显然,华东军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好,家底厚实了,腰杆子就硬。”负责主持的人微笑着鼓励,“继续说。”

“是。”张百川话锋一转:“目前华东当面之敌,日军因兵力抽调和大规模扫荡屡次失败,已转为战略守势,依托主要交通线和城市固守。伪军士气低落。”

“反倒是国民党方面,摩擦不断,李仙洲部正向鲁西南挤压,需要我们保持警惕。我和张运逸、粟昱等同志初步研判,华东战场的重点,下一步应放在巩固现有根据地,打通与华中、中原的联系,并伺机向苏北、皖北方向发展,将山东、江苏、安徽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具体的作战预案,我们已初步拟定,待中央批准后实施。”

他顿了顿,知道重头戏来了:“关于全局,特别是东北问题,我个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中央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张百川组织着语言:“纵观全国抗战,华北、华中我军民已拖住了日军大量兵力,并逐渐转入反攻。但日寇实力犹存,其战争潜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北。东北,地大物博,工业基础相对雄厚,是日军所谓的‘生命线’和战略后方。关东军虽然部分被调往关内和太平洋战场,但其骨架仍在,实力不容小觑。”

他走到墙上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拿起指示棒,点在东北的位置。“我认为,抗战的最后胜负手,很可能就在东北。谁控制了东北,谁就掌握了未来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