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延安的春风(1 / 2)

延安,相比于华东前线得紧张,此地的氛围虽然同样严肃、忙碌,却多了沉淀与思考的空间。

张百川刚参加完一场关于敌后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专题会议,他的发言条理清晰,数据翔实,对华东乃至全国战局的分析鞭辟入里,再次赢得了与会领导们的赞许。

此刻,他独自走在回住处的小路上。

“百川同志,留步,”一个熟悉而热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张百川回头,看到邓大姐正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邓大姐。”张百川停下脚步,微笑着打招呼。

“会开完了,我看你刚才讲得真好,老总们都在点头呢,我们家老周时常谈起你。”邓大姐走到近前,语气中满是赞赏:“咱们华东军区在你手上,真是打出了威风,也建出了样子,六十万主力啊,想想都提气,”

“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支持,还有中央的正确领导。”张百川语气平和,没有丝毫骄矜之色,“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

“你呀,就是太谦虚。”邓大姐话锋一转:“说正事,上次跟你提的那件事,考虑得怎么样了?苏梅同志那边,我可是帮你打听过了,人家对你印象很好,说你讲课深入浅出,有大将风度,就是好像不太主动嘛。”

张百川难得地露出窘迫,他习惯性地想抬手摸摸帽檐,手在半空中顿了顿,顺势插进了裤兜里:“邓大姐,您也知道,现在形势虽然好转,但鬼子未灭,关内关外还有大量顽军,华东、山东那边千头万绪,我这一颗心,大半都拴在战场上,实在是……”

“实在是分不开身,对吧?”邓大姐接过话头,语重心长:“百川同志,革命工作固然重要,但个人问题也不能一直悬着。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互相扶持,共同进步,这本身也是对革命事业有利的事情。”

“你看人家刘师长、贺老总,不也都是有家庭的嘛。再说了,苏梅同志要文化有文化,要觉悟有觉悟,在白区做过地下工作,经受过考验,这样的好同志,你可不能错过了。”

张百川沉默了片刻。这些日子与苏梅的几次接触,那个温婉中带着坚韧,眼神清澈而充满智慧的女同志,确实在他心中留下了印记。她听他讲述战斗经历时,不仅能理解其中的艰险,更能敏锐地捕捉到战略层面的意图;聊起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她也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张百川终于开口:“邓大姐,苏梅同志确实很好。只是,我的情况您也了解,常年在前线,枪林弹雨,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我,怕是……”

“怕是什么?怕吃苦?还是怕担风险?”邓大姐打断他,“苏梅同志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她从南京沦陷区一路辗转来到延安,什么风险没经历过?我们革命者,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做好了面对一切的准备。重要的是两颗心能贴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正说着,一个清朗的女声传来:“邓大姐,张司令员。”

两人回头,只见苏梅拿着一卷文件走了过来。她穿着军装,齐耳短发显得干练利落,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目光坦然地看向张百川。

“哎哟,正说你呢,你就来了。”邓大姐笑着拉过苏梅,“你们聊,我还有个会,先走一步。”说完,不由分说地给了张百川一个“把握好机会”的眼神,便转身离开了。

一时间,小路上只剩下张百川和苏梅两人。

“苏梅同志,有事?”张百川打破沉默。

“是这样,”苏梅将手中的文件递过来,“这是根据您上次在抗大讲课内容整理的教学提纲,准备下发到各分校,请您最后审阅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张百川接过文件翻看了一下,点了点头:“辛苦你了。你整理得很清晰,重点突出,特别是关于平原地区步炮协同的要点,总结得很到位。”

“是您讲得好。”苏梅微微低头,随即又抬起,目光中带着探讨的意味:“张司令员,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在课上提到,大兵团作战,‘势’重于‘子’,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更重要。那么在目前华东军区已经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下一步营造‘势’的关键点,您认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