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到了张百川最擅长的领域,也显示出发问者不俗的战略眼光。他眼中闪过欣赏,略一沉吟,便侃侃而谈:“关键在于连通与整合。华东军区由山东军区与新四军合并而成,地盘扩大了,部队增多了,但要想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必须打通内部的脉络。津浦线、陇海线,这些交通大动脉必须牢牢掌控在我们手中,或者至少让敌人无法有效利用。”
“苏中、皖北、鲁南,各根据地要连成一片,让我们的兵力和物资可以高效机动。这就是下一步的‘势’——一个整合的、机动的、难以被分割的华东。”
他一边说,一边虚划着地图,那份从容与自信,源自于无数次成功战役的积累和对全局的深刻洞察。
苏梅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眼神愈发明亮。“我明白了。就像下棋,不仅要吃掉对方的子,更要布局造势,让对方无处下手。张司令员,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互相学习。”张百川笑了笑,将文件递还给苏梅,“提纲没问题,另外以后私下场合,叫我百川同志就好。”
苏梅微微一怔,脸上泛起红晕,随即坦然应道:“好的,百川同志。”
两人又就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干部培养等问题交谈了几句,气氛融洽而自然。
张百川发现,和苏梅交谈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她不仅能理解他的思路,还能提出一些从地方工作角度出发的、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告别苏梅后,张百川回到住处。他站在窑洞窗前,望着远处宝塔山的轮廓,心中并不平静。邓大姐的话,苏梅的身影,以及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交织在一起。
个人问题,他确实从未认真考虑过。从湘江血战一路走来,他的人生就是由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一个接一个的作战计划填满的。
扩大队伍,建立根据地,发展军工,歼灭敌人,这一切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然而,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老战友们若有若无的关心,以及邓大姐毫不掩饰的撮合,都让他开始意识到,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可以也应该有另一种色彩。
机要员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司令员,山东军区谢政委、陈参谋长联名来电,关于各纵队整训进展及下一步作战预案的初步构想,请您审阅。另外,中央通知,明天上午九点,中央军委想听听您对东北局势的看法。”
“知道了,电报拿进来。”张百川立刻收敛心神,将个人情感暂时压回心底。他接过厚厚的电文,迅速沉浸其中。
谢福治和陈榘的报告详尽而务实,显示了山东军区高效的运转。各纵队换装、编练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炮兵和骑兵的建设卓有成效,兵工厂的生产能力也在稳步提升。他们提出了几个下一步作战的初步方向,或向北威胁平津,或向西策应晋冀鲁豫,或向南巩固江淮。
张百川看得非常仔细,不时用铅笔在旁边写下批注。他欣赏谢福治和陈榘的能力,他们的配合让他对后方无比放心。
“告诉谢政委和陈参谋长,”他对等候在一旁的机要员口述回电,“他们的方案我看过,思路很好。具体作战方向,待我返回济南后,召集纵队以上干部会议详议。当前首要任务是完成整训,形成合力。尤其注意新编入纵队的思想磨合与战术协同,不能出现强弱不均的现象。另,加强对青岛港口的管控与利用,通过约翰逊的渠道,争取再搞几条子弹生产线过来,此事可由肖桦主任具体负责。”
“是,”机要员记录完毕,敬礼离开。
窑洞里再次恢复安静。张百川的目光投向地图上那片广袤的东北地区。军委召见,询问对东北局势的看法,这绝非寻常。那里,如今是关东军经营多年的重地,也是未来战略角逐的关键点。中央似乎在酝酿着更大的战略布局。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肩头。华东军区六十万劲旅,是强大的力量,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如何用好这支力量,不仅在抗战的最后阶段夺取更大胜利,更要为战后的局面未雨绸缪……
同时,苏梅那清秀而坚毅的面容,以及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又不期然地浮现在他脑海里。
“一切,等这次会议结束再说吧。”张百川低声自语,嘴角却漏出笑容。
那不仅仅是因为想到了某个人,更是因为,他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重担与个人的期许,正同时向他涌来,而他,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去迎接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