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号”空间站的初步建成,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因倒计时而紧绷的联邦血脉。然而,这座悬浮于天际的希望堡垒,其建造和维护,本身就是一个吞噬资源的无底洞。每一次发射,都意味着海量的燃料、昂贵的特种材料以及精密设备的消耗。在举国备战、资源捉襟见肘的背景下,高昂的太空运输成本,成为了制约联邦太空力量发展的致命瓶颈。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元首府召开的资源与战略会议上,一位负责后勤保障的将领几乎是拍着桌子在吼,“为了把一公斤物资送上‘曙光号’,我们要消耗掉相当于一个小型聚居地一周的能源配额!照这个速度,不等‘群星归位’,我们自己就先被拖垮了!”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事实,但太空是必须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放弃意味着将主动权拱手让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局中,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复古”的技术方案,被一位名叫陈明的年轻航天工程师,再次郑重地摆上了台面——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
这个构想并非新鲜事物,在战前就已有多国进行过探索,但都因技术复杂、可靠性低、维护成本高昂而未能成为主流。在联邦成立后,迫于快速形成太空能力的压力,简单粗暴的一次性火箭成为了首选。
“我知道这个方案在战前被认为性价比不高,”陈明站在全息投影前,他的身形不算高大,但眼神中却燃烧着近乎偏执的光芒,“但那是基于旧有的材料、动力和控制技术!现在我们有了‘谐波钢’!有了‘火种’核心!有了‘伏羲’的精准控制算法!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他调出了详尽的对比数据:“如果我们能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理论上可以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资源,进行三到四倍的发射频次!这不仅仅是省钱,这是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运力!”
会场内响起了低声的议论。降低百分之七十的成本?这个数字太具有诱惑力了。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说得轻巧!火箭回收涉及到的可是极端条件下的精准控制、复杂的气动外形设计、还有着陆结构的强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是箭毁人亡,连带发射场都可能被毁!”一位资深火箭专家泼着冷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去冒这个险!”
“正是因为没时间,我们才必须冒险!”陈明毫不退缩,他指向窗外那隐约可见的、不断减少的猩红倒计时,“按部就班,我们注定失败!只有打破常规,才能搏出一线生机!我请求,启动‘归巢’计划!”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江辰。
江辰看着陈明,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那股不顾一切的闯劲,仿佛看到了当年在废土上挣扎求存、敢于用简陋工具对抗变异体的自己。他缓缓开口:“你需要什么?”
陈明精神一振,立刻报出一连串需求:“最高优先级的‘谐波钢’配额!‘火种’核心实验室的全力支持!‘伏羲’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实时算力用于飞行控制模拟!还有…一次实箭发射和回收的许可!”
这些要求,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大型项目负责人咋舌。
江辰几乎没有犹豫:“准了。‘归巢’计划,即刻启动,由陈明工程师全权负责。联邦资源,优先保障。”
命令一下,争议被强行压下。整个联邦的航天工业体系,开始围绕这个疯狂的计划运转起来。
陈明和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设计室和总装车间。他们以联邦现有的主力中型运载火箭“风暴-丙型”为蓝本,进行颠覆性的改造。
箭体关键结构,换上了轻质高强的“谐波钢”,以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和冲击。
一级火箭的引擎,集成了基于“火种”技术的小型化变推力系统,使其具备在返回过程中精准调节推力的能力。
箭体尾部加装了可折叠的网格舵和气动翼面,用于再入时的姿态控制和滑翔减速。
最关键的着陆支架,采用了仿生学设计和“谐波钢”特有的能量缓冲结构,足以吸收沉重的箭体着陆时的巨大冲击力。
而这一切,都由“伏羲”AI通过海量模拟和实时数据链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分秒不差、毫厘不偏。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