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首次国债的空前成功,如同一剂效力强劲的肾上腺素,注入了帝国经济的四肢百骸。巨大的资金洪流冲开了此前财政紧缩的闸门,之前被压抑的投资欲望如野火般复燃,甚至变得更加狂热。然而,在这片看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极盛景象之下,一股危险的暗流正在加速汇聚,一场由过度投资和疯狂投机吹起的巨大泡沫,已悄然浮现出狰狞的轮廓。帝国的经济巨轮,在全速冲刺了太久之后,正笔直地冲向一片隐藏着无数暗礁的未知海域。
一、 沸腾的工地与失控的蓝图:过热的经济脉搏
国债资金到位后,“龙渊”级战舰的建造速度陡然提升,旅顺、上海、广州三大造船厂日夜灯火通明,铆接声震耳欲聋。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全国范围内,更多的铁路线被同时提上日程,勘探队的旗帜插遍了山川河谷,规划图纸上的线条纵横交错,仿佛要在短时间内用钢铁将整个帝国重新编织。各大城市,摩天楼(以当时标准)的建设竞赛悄然开启,水泥、钢材的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导致价格一路飙升。
工厂主们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利用轻易就能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银行因持有大量国债而资金充裕),疯狂扩建厂房,添置机器,招募工人,试图抓住这波“国家建设”的超级行情。新的矿业公司、纺织厂、机器制造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登记注册的执照堆满了工商衙门的案头。
帝国的经济数据变得无比亮眼:钢铁产量再创新高!铁路里程飞速延伸!港口吞吐量激增!这一切,都被朝廷宣称为“盛世气象”。然而,在这片沸腾的工地和机器轰鸣背后,是逐渐失控的投资节奏和严重偏离实际需求的盲目扩张。经济的脉搏,跳动得过于急促,已显病态。
二、 疯狂的投机与虚幻的财富:风暴前的狂欢
更危险的气息,弥漫在刚刚兴起不久的金融市场。国债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对“纸面财富”的追逐欲望。一种名为“股票”的新生事物,开始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地下交易场所流行起来。任何一家公司与“铁路”、“矿业”、“军工”等热门词汇沾边,其股票就能被炒到惊人的天价。
上海外滩的一间洋行改造的交易大厅内,人声鼎沸,乌烟瘴气。红木牌价板上,粉笔写下的数字瞬息万变。一个名叫赵德标的丝绸商人,早已放弃本行,全身心投入股海。他刚刚以高出面值十倍的价格,抢购了一家名为“南洋橡胶开拓公司”的股票,尽管这家公司只在婆罗洲有一片刚圈下的、尚未产出半滴胶液的林地。
“怕什么?朝廷要大搞建设,橡胶以后就是黑色的金子!”赵德标满面红光,对身边的同伴吹嘘,“看见没,昨天买的‘华北矿业’,今天又涨了三成!这比辛辛苦苦做买卖来钱快多了!”
类似的场景在各处上演。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股票的涨跌、内幕的消息。一种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虚幻梦想,侵蚀着社会的理智。银行为了利润,也大量向这些投机者提供信贷,进一步吹大了泡沫。帝国的财富,仿佛在纸面上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但这增长,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绚丽而脆弱。
三、 智者之忧与失效的预警:孤独的呐喊
在这片全民狂欢中,并非没有清醒者。帝国银号(中央银行)新任的总裁,一位名叫沈万舟的、精通数理且作风严谨的经济学家,正对着手中一叠叠令人心惊肉跳的报告,愁眉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