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五年的初雪来得特别早。十一月初八,京城已是银装素裹。顺天府衙门外,却比往年这个时候多了些不一样的身影——他们不是来乞讨的流民,而是排着整齐队伍等待登记的失业工匠。为首的中年汉子王铁锤紧紧攥着工牌,眼中既有期盼又有不安。
“下一个!”衙役的唱名声在寒风中格外清晰。
二、破冰之争
养心殿内,炭火映照着大臣们凝重的面容。桌案上摊开的是《济民新策》草案,这部被誉为“开万世太平之基”的法典,正遭遇着最激烈的反对。
“陛下!此策看似仁慈,实则是养懒汉之策!”户部老臣刘墉激动得胡须颤抖,“我朝立国以来,向来是自强自立,岂能开此救济之先河?”
工部尚书立即反驳:“刘大人可知,如今京师失业工匠已逾十万?若任其自生自灭,恐生民变!”
“那就以工代赈!而不是白给钱粮!”刘墉寸步不让。
端坐在龙椅上的江辰缓缓抬头:“张爱卿,你从直隶视察归来,说说所见所闻。”
张崮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本沾满泥污的日记:“这是臣在保定遇到的失业工匠李大海的日记。他原本是纺织工匠,失业后妻子病重,女儿被迫卖身...三日前,他吊死在了厂房门口。”
日记在大臣手中传阅,当翻到最后一页“愿来世不生乱世”的血字时,殿内一片寂静。
“朕问诸位,”江辰的声音沉痛而坚定,“是每年拨二百万两银子救济困难,还是等到民变四起,花费千万两白银平叛更划算?”
三、黎明的温度
腊月十五,第一场雪刚停。顺天府衙门口支起了十个登记点。王铁锤搓着冻僵的手,小心翼翼地上前。
“姓名?工种?失业多久了?”书吏头也不抬。
“王铁锤,铁匠,三个月...”
“可有工牌证明?”
“有有有!”王铁锤急忙递上已经摩挲得发亮的工牌。
书吏登记完毕,递过一块木牌:“每月初一、十五,凭此牌领米一斗、钱二百文。记住,需每月来复核,证明你在积极找工。”
当王铁锤真的领到沉甸甸的米袋和铜钱时,这个在炉火前挥锤二十年没哭过的汉子,突然泪流满面。他面向皇城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陛下万岁!我王铁锤定要重新站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府城同时上演。在南京,第一个领到救济的老织工当场晕厥;在西安,领到钱的工匠自发组织起来清扫街道;在广州,商人们受到启发,成立了行业互助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保定府出现假冒失业工匠骗取救济;济南府救济粮以次充好;更有些地方官消极应付,认为这是朝廷“多事”。
四、暗流汹涌
最严峻的考验出现在山西。一批被矿主无故辞退的矿工,在领取救济时发现名册被篡改,真正需要的人领不到,而矿主的亲戚却榜上有名。
“贪官当道!”愤怒的矿工包围了知府衙门。消息传到京城时,局势已一触即发。
都察院御史主张严惩,兵部尚书建议弹压。关键时刻,江辰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派张崮为钦差,但不要军队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