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你此去不是平乱,是救人。”江辰亲手将尚方宝剑交给张崮,“但要让人明白,朕的仁慈,不是软弱。”
张崮到达太原时,形势已极其紧张。他没有立即升堂问案,而是带着几个随从直接来到矿工聚集的窝棚。
“乡亲们,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他脱下官袍,坐在土炕上,“有什么委屈,尽管说。”
起初无人敢言,直到一个胆大的年轻矿工站出来:“大人,我们不是要闹事,是要活路!”说着掀开锅盖,里面是发霉的救济粮。
张崮当场命人取来知府衙门的粮样对比,真相大白。他立即下令罢免知府,开仓放粮,并宣布将建立由工匠自行推举代表参与的监督制度。
消息传出,矿工们跪倒一片。那个年轻矿工哭着说:“大人,我们...我们还能相信朝廷吗?”
张崮扶起他,面向众人:“本法典第一条就写明:民为邦本。朝廷若失信于民,天诛地灭!”
五、希望之光
新政推行半年后,意想不到的成效开始显现。
首先变化的是市井气象。京城茶馆里,失业工匠们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互相介绍工作机会。第一个“工匠荐工所”在西四牌楼成立,短短一月就帮助三百多人重新就业。
更令人惊喜的是教育的变化。在天津,领到救济的工匠们自发组织夜校,互相传授技艺。老匠人教年轻人传统手艺,年轻人教老匠人识字算数。这种自发的知识传承,比官办学堂更生动有效。
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寡妇周氏在丈夫工伤去世后领到抚恤金,她用这笔钱开了个小吃摊,不仅养活了一双儿女,还雇佣了三个失业邻居。她说:“朝廷给了我活路,我要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后,各地治安案件下降四成,工匠技能提升速度加快,甚至出现了几十个像周氏这样的小微企业。
但质疑声从未停止。在次年的预算审议中,反对派再次发难:“每年二百万两白银,就养出这些小摊小贩?”
这次站出来反驳的,竟是当初最激烈的反对者刘墉。老臣颤巍巍地展示了一本账册:“老臣仔细算过,这笔支出,比起往年平抑粮价、镇压骚乱的费用,还节省了五十万两。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环视全场,“买来了民心所向。”
六、温暖的国度
天启十六年元宵节,江辰微服私访来到天桥夜市。彩灯如昼,人流如织,他在一个小吃摊前停步。
“客官来碗元宵?”摊主热情招呼。
江辰坐下:“生意可好?”
“托朝廷的福!”摊主一边煮元宵一边说,“去年这时候我还领救济呢。后来用那笔钱学了手艺,现在不仅能养活老母,还能纳税报国了!”
这时,旁边卖糖人的老匠人插话:“要说这救济制度啊,最暖心的不是给钱给米,是让咱们知道,朝廷没忘记咱老百姓。”
回宫的路上,江辰对张崮说:“记得朕登基之初,你说治国如烹小鲜。现在朕明白了,火候很重要——太猛则焦,太弱则生。这社会保障,就是保持火候的秘诀。”
次日早朝,江辰宣布将每年十一月定为“慈爱月”,要求各级官员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同时颁布《社会保障法》补充条例,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患病、养老等领域。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太和殿金顶上时,百官山呼万岁。但这万岁声中,比以往多了几分真诚——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道理:仁政不是施舍,是投资。投资的是民心,收获的是太平。
寒冬终将过去,而帝国在这轮寒潮中建立的保障体系,如同冰雪下萌发的种子,必将生长出更加坚韧的文明之花。这朵花的名字,叫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