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分析告一段落,林劫的思维从宏观的战略层面,如同鹰隼收拢翅膀,俯冲而下,精准地锁定在第一个具体的战术节点上:对目标王浩进行“压力测试”。
理论推演得再完美,也仅是沙盘上的兵棋。真正的战场瞬息万变,对手不是代码构成的固定靶,而是有血有肉、会恐惧、会犯错、会因压力而变形的人。林劫需要知道,当无形的力量开始挤压王浩那看似稳固的生活时,这位“龙吟”系统中的层管理者,会如何反应,他的脆弱点究竟在哪里。
这是一种极其精细的操作,如同在蛛网上行走,既要施加足够的力道让蛛网震动,引出潜伏的蜘蛛,又不能用力过猛,提前惊扰对方或导致蛛网彻底崩断。力度、时机、节奏,都需要妙到毫巅的掌控。
林劫为这次测试设计了一套组合拳,目的不是立刻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是像逐渐拧紧的螺丝,一点点地施加心理压力,观察王浩在压力下的行为模式、应急反应以及他会向谁求助。
第一波:财务涟漪。
林劫选择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切入点。他并没有直接攻击王浩的核心银行账户——那无异于直接敲响警钟。相反,他瞄准了王浩生活中那些自动化、通常无人留意的小额支付环节。
通过一个被劫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口(属于一家安全措施相对宽松的在线零售公司),林劫模拟了几笔微小且看似合理的“系统错误”扣款。一笔是王浩每周都会光顾的高级咖啡店的订单,金额被重复扣取;另一笔是他儿子在线游戏账户的月度订阅费,被意外提升了一个档位;还有一笔是家庭网络费用的支付失败提示,尽管王浩确信余额充足。
这些金额小到不足以立刻引起恐慌,但它们的“错误”性质和王浩对其的日常依赖,使得这种干扰像鞋里的沙子,不会致命,却持续不断地制造着烦躁和隐约的不安。更重要的是,林劫篡改了银行系统的通知逻辑,使得这些异常交易的通知延迟发送,并且混杂在大量的促销邮件中,增加了王浩发现和处理的难度。
林劫监控着王浩的个人邮箱和手机通知。他看到王浩在收到第一笔咖啡店重复扣款提示时,只是皱了皱眉,顺手标记了“争议交易”,并未深究。第二笔游戏订阅费异常时,他花费了几分钟联系客服,语气略显不耐,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当网络费用支付失败的提示终于被他注意到,导致家中网络短暂中断后,王浩明显有些恼火了,在电话里对运营商客服的语气变得尖锐。
这只是开胃小菜。林劫要的不是让他破产,而是让他开始感到“不顺”,感到那些平日里运转流畅的系统,似乎出现了一些难以言喻的、恼人的“小故障”。这种细微的、持续的不顺感,会像水滴石穿一样,缓慢侵蚀一个人的冷静和判断力。
第二波:日程干扰。
在财务涟漪荡漾开的同时,林劫启动了第二波攻击,目标直指王浩工作中最引以为傲的“秩序”——他的日程安排。
王浩的电子日历与“龙吟”系统深度绑定,是他管理团队会议、项目节点、上级汇报的生命线。林劫没有直接删除或篡改重要会议(那太明显),而是进行更精巧的“微调”。
他将一个与直属部门的非紧要周会,悄无声息地提前了十五分钟,并与另一个跨部门的协调会时间重叠了五分钟。他修改了王浩下属提交的一份常规项目报告的死线提醒,将其从“还有三天”变为“即将逾期”,触发了系统的黄色警报。他还伪造了一条系统消息,提示王浩的某个访问权限(一个他几乎不用的次级数据库)需要“紧急复核”,否则将在24小时后暂停。
这些改动如同在精密钟表里撒入细微的尘埃。王浩在准备周会时,突然发现时间冲突,不得不仓促调整,在团队面前露出一丝难得的忙乱。那个“即将逾期”的警报让他心头一紧,尽管迅速核查后发现是虚惊一场,但那一刻的肾上腺素飙升是真实的。而那条权限复核的假消息,则像一只暗中窥视的眼睛,让他下意识地检查了自己的账户安全设置,尽管最终归咎于“系统又抽风了”。
林劫通过监控公司内部的通讯流量和王浩电脑的摄像头(极其短暂、谨慎的启用),观察到王浩的微表情变化:眉头锁得更紧,呼吸在发现日程冲突时有一瞬间的急促,检查权限时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这些细微的生理信号,比任何日志都更直观地反映了压力正在积累。
第三波:信息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