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波攻击是针对王浩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物理”层面,第三波,林劫决定侵入更敏感的领域——信息环境。他要让王浩开始“疑神疑鬼”。
林劫没有散播明显的谣言,那太低端且易被追踪。他采用了一种更阴险的方式: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
他截取了一段公司内部论坛上,关于“近期系统安全审计加强”的普通讨论帖,然后,极其精细地修改了其中几个回帖的IP地址标识(伪装成来自更高管理层所在的网络段),并微调了措辞,使其听起来更像是对某些“潜在风险”的隐晦提醒,而非泛泛而谈。
接着,他冒充一个不存在的高层秘书邮箱,向王浩所在部门的公共邮箱组发送了一封标题为“提醒:定期数据合规自查”的邮件,内容看似模板,但收件人列表里“无意”中混入了几个其他部门、但与王浩当前项目有间接竞争关系的主管名字。
最后,也是最冒险的一步,林劫尝试接触王浩的“数字影子”——他在各类社交平台和专业网络上的身份。他并没有直接攻击,而是利用爬虫收集了所有公开及半公开信息,然后,精心编制了一份看似来自某个商业数据公司的、关于“王浩(龙穹科技)”的“个人信息概况报告”,并通过一个加密的匿名文件分享链接,发送到了王浩一个极少使用的私人邮箱。报告内容大部分是公开信息,但排版和标签暗示了更深度的数据挖掘能力,并附有一句模棱两可的提示:“您的职业履历丰富,建议关注近期网络隐私设置。”
这波“信息迷雾”的目的,是让王浩产生一种感觉:似乎有看不见的眼睛在关注他,似乎有些他无法掌控的信息在流动,似乎平静的水面下有着他无法理解的暗流。他开始更频繁地刷新内部公告,更仔细地阅读每一封邮件,甚至开始回想自己最近是否在某些场合说过不妥的话。那种掌控感,正被一种隐隐的不安所替代。
观察与评估。
三波压力测试如同三记组合拳,虽然轻柔,却拳拳到肉,打在王浩心理防线的不同部位。林劫则像一位隐藏在暗处的解剖学家,冷静地记录着每一击后的反应。
压力读数(通过心率手环等间接数据估算)在干扰事件发生时出现明显峰值。
沟通模式改变:王浩与直属上级的非正式沟通频率略有增加,内容多为确认一些模糊信息;与IT支持部门的联系也变得稍显频繁,询问一些以往他不会在意的小问题。
行为微调:他更频繁地锁屏,更改电脑密码的复杂度提示,下班前会下意识地多次检查办公桌。
最重要的是,林劫密切监视着那个与“清理者”联系的加密通道。压力测试期间,该通道的活跃度有微弱但持续的上升。王浩似乎在尝试进行一些非紧急的、试探性的联系,但并未触发真正的警报。这表明,“清理者”及其背后的势力,仍然是王浩在感到不安时潜意识里的“安全绳”。
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王浩并非坚不可摧,他的生活和工作建立在“龙吟”系统带来的便利和秩序之上,但这份依赖也成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当这秩序出现细微的、难以定位的扰动时,他的从容便开始瓦解,暴露出其下的焦虑和依赖。
林劫没有继续加压。过犹不及。现在需要的是让压力沉淀,让不安在王浩心中自行发酵。他停止了主动攻击,转而进入更隐蔽的监视阶段,如同猎手退入阴影,等待着猎物在焦躁中自己露出更大的破绽。
他知道,这场压力测试只是序曲。它验证了攻击路径的有效性,摸清了目标的心理承受阈值,也确认了那条连接着更高层威胁的“安全绳”确实存在。
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在这根“安全绳”上,安装一个属于自己的“监听器”了。而这一切的关键,很可能就在那个对父亲的世界充满好奇又带着叛逆的少年——王哲身上。
林劫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屏幕上那个代表王哲社交账号的光点,眼神冰冷而专注。压力已经给了父亲,下一步,该向儿子抛出“诱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