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已经撒下,剩下的就是等待。林劫没有像普通钓鱼者那样焦躁地时不时拉起鱼竿查看。他将监控王哲数字活动的任务设置为后台自动运行,并设定了关键行为触发警报。他自己,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在布置好陷阱后,退到安全的阴影里,开始更深入地研究猎物的习性,以及……那头更大的野兽。
他的意识再次沉入数据的海洋,但这次的目标不再是王哲那相对浅显的青少年数字足迹,而是转向了他父亲——王浩——那片更深、更暗的水域。既然决定要将王哲作为潜在的跳板,那么彻底了解王浩这名“堡垒主人”的弱点,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跳板的作用不仅仅是搭桥,在更高明的棋手看来,它本身也可能成为砸向堡垒墙壁最沉重的一块石头。
屏幕上,关于王浩的数据流再次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但这次林劫的审视角度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寻找技术层面的漏洞或安保的疏忽,而是在试图勾勒一幅完整的人性图谱——王浩的恐惧、欲望、软肋,以及那些连他自己都可能未曾察觉的、基于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安全盲区。
恐惧(Fear):
林劫首先聚焦于“恐惧”。一个身处高位的系统管理者,尤其是一个可能参与了不干净勾当的人,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失去现有的一切:地位、权力、优渥的生活、社会的尊重。这是最基本的恐惧。王浩苦心经营多年才爬到今天的位置,任何威胁到这一切的因素都会引发他强烈的应激反应。这种恐惧会让他变得谨慎,但也可能让他在面对某些特定威胁时(尤其是涉及家人、足以身败名裂的威胁时)判断力下降,甚至铤而走险。
系统内部的清算:王浩身处“龙吟”系统内部,比外人更清楚这个系统的冷酷和它对待“无用者”或“背叛者”的手段。他对系统本身的恐惧,可能远大于对外部威胁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转化为对规则的绝对服从和对上级的过度迎合,但也可能埋藏着对系统的怨恨和不安,在极端压力下,或许会动摇其忠诚。
家庭受到威胁: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王浩对儿子王哲的期望和投入是显而易见的。王哲不仅是他生物学上的后代,更是他社会身份、未来期望的延续。如果王哲出事,尤其是如果这事与他自己的工作有关,将是对他最毁灭性的打击。这既是王浩最坚硬的铠甲(他会极力保护儿子),也是最脆弱的软肋(一旦被击中,杀伤力巨大)。
欲望(Desire)与压力(Pressure):
接着,林劫分析王浩的“欲望”和正在承受的“压力”。欲望会驱使人行动,而压力则会扭曲人的判断。
更高的地位与认可:从现有资料看,王浩并非部门最高主管,他上面还有层级。他是否有进一步上升的野心?他是否对现状不满?这种向上的欲望,可能会让他更容易被“机会”诱惑,或者更倾向于采取一些冒险的、非常规的手段来表现自己,从而留下把柄。
财务安全与阶级巩固:让儿子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维持与之匹配的生活水准,这需要持续且不菲的经济支撑。王浩的职位固然能提供优厚报酬,但维持这种阶层的生活,尤其是在瀛海市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压力并不小。他是否存在经济上的焦虑?是否在进行一些投资?投资是否顺利?经济压力往往是腐败和判断失误的温床。
“项目”带来的特殊压力:林劫几乎可以肯定,王浩正在处理的“蓬莱计划”相关事务,绝非普通的系统维护。接触这种级别的机密,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保密的责任、潜在的危险、道德上的挣扎(如果他还有的话)。这种长期的压力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一个人的精神,可能让他变得多疑、易怒,或者在非工作场合出现情绪管控失常。
行为模式与安全盲区(Behavioral Patterns & Security Bld Spots):
最后,也是最具操作性的部分,林劫开始分析王浩的日常行为模式,并从中寻找那些基于习惯和信任建立起来的安全盲区。再坚固的堡垒,也往往败于内部人员无意识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