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数据流依旧冰冷而有序,如同王浩本人精心构筑的数字堡垒外墙,光洁、坚硬,找不到一丝裂缝。林劫向后靠在椅背上,长时间的凝视让他的眼球干涩发胀,太阳穴传来隐隐的抽痛。他闭上眼,用手指用力按压着鼻梁。
强攻是行不通的。这个结论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他的思维。面对张澈那种存在明显疏漏的目标,他可以用技术力强行碾压,撕开伪装,直抵核心。但王浩不同。他就像一只把硬壳藏在体内、将柔软部分保护得极好的牡蛎,所有的操作都符合规范,甚至可以说是模范。他的数字身份与他的物理存在一样,严谨、克制,毫无破绽。
技术层面的碰撞,如同用拳头砸向一面浇筑了钢筋混凝土的墙,除了徒增痛楚和引来警报,毫无意义。林劫意识到,他必须改变策略。既然防火墙坚不可摧,那么,或许可以从“信任”本身入手。再坚固的堡垒,也需要开门与外界交换物资和信息;再谨慎的人,也有其必须维护的社会关系和情感纽带。这些连接点,就是潜在的、基于人性而非技术的薄弱环节。
他的目光重新投向屏幕上王浩的社会关系网络图谱。那些由线条连接起来的节点,代表着家人、朋友、同事、商业伙伴……每一个节点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套行为模式,一个可能被利用的入口。黑客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破解最复杂的加密算法,而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让目标自愿地、甚至是不自知地为你打开那扇门。这被称为“社交工程”。
林劫开始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或者说,一位冷酷的掠食者,仔细审视着这张人际蛛网。他需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杠杆支点。
王浩的妻子,是一位典型的全职太太,社交圈子相对简单,主要围绕着家庭、孩子教育和一些高端的社区活动。她的网络足迹干净,充斥着育儿心得、烘焙教程和慈善义卖的信息,难以切入。
王浩的同事和上司,关系网络复杂且利益交织,但这些人同样身处龙穹体系内,警惕性高,贸然接触风险极大。
最终,林劫的视线锁定在了一个名字上:王哲。王浩的儿子,十四岁,就读于瀛海市有名的私立学校——圣乔治中学。
这个年龄段的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勃发、渴望独立又未能完全脱离家庭管束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数字技术天生亲近,但社会经验浅薄,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警惕。更重要的是,王浩对儿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王哲是他未来的希望和情感的软肋。
“就从这里开始。”林劫低声自语,仿佛在黑暗中为自己选定了一条新的路径。他需要全面了解王哲,了解他的生活、他的喜好、他的烦恼,以及——最重要的——他数字 life中可能存在的、连他父亲王浩都未必完全清楚的安全盲点。
他首先潜入了圣乔治中学的校园网络系统。这套系统的防护等级远不能与龙穹的核心网络相提并论,对于林劫来说,几乎是不设防的。他轻松获取了王哲的学籍信息、课程表、成绩单(相当优异,尤其是数学和物理),以及参加的课外活动列表(机器人社团、校篮球队)。
接着,他将目标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王浩夫妇对儿子的线上活动似乎有一定的管控,王哲在主流实名社交平台上的账号内容很少,大多是转发学校新闻或一些看似“正确”的励志格言,好友列表也多是同学和亲戚,显得中规中矩。
但林劫知道,这绝不是真相的全部。没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会满足于如此乏味的数字生活。他转换思路,开始搜寻那些更受年轻人青睐、更注重匿名性和圈层文化的平台。
很快,他有了发现。在一个名为“像素绿洲”的青少年潮流社区里,林劫通过头像识别和交际圈交叉比对,锁定了一个名为“哲别W”的用户。这个账号的头像是一个风格化的机甲战士侧影,个人简介引用了某款热门科幻游戏里的台词,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略带中二的憧憬感。
这才是真正的王哲。
林劫没有立即尝试接触或入侵这个账号。他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浏览着“哲别W”的动态。里面充满了关于游戏攻略的讨论、对最新发售的限量版球鞋的羡慕、对学校某些刻板规章的轻微抱怨(用词谨慎,但不满情绪依稀可辨),以及和一些匿名称呼的朋友(如“闪电J”、“数据K”)的互动。他们讨论着晦涩的代码问题,分享着绕过学校网络限制访问某些海外技术论坛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