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老黄牛的投名状(1 / 2)

刘镇长办公室里的空气,因为“黄建国”这个名字的出现,而变得有些微妙。

他手指的敲击声停了,那双总是眯着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老黄?”刘镇长靠回椅背,语气平淡,“他不是在资料室等退休吗?这种事,他能行?”

办公室主任是刘镇长从县里带下来的老人,最懂察言观色,一听这口气,便知道领导没把黄建国放在心上,连忙补充道:“镇长,您可别小看老黄。他这人是不爱说话,可脑子是真好使,就是个活档案。这事儿别人去查,没个十天半月摸不着头脑,他去,说不定半天就能给您理出个一二三来。”

刘镇长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挥了挥手:“行了,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

主任走后,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

刘镇长重新拿起那份来自红星砖厂的报告,手指在“历史遗留问题”几个字上轻轻摩挲。

巧合?

他从不相信官场上有这么多巧合。

他前脚刚想动人事,后脚就冒出一个谁也绕不开的“历史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人选”,恰好是一个在镇里待了一辈子,谁也想不到的边缘人物。

这棋路,太精巧,也太熟悉了。

那股味道,像极了扳倒王德贵时,那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布局。

陈默。

这个名字像一条潜伏在水底的鳄鱼,悄无声息地浮现在刘镇长的脑海里。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陈默办公室的内线。

“小陈,来我办公室一趟。”

接到电话时,陈默正在和孙农敲定猪崽发放的最终名单。他放下电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心里却清楚,鱼儿上钩了。

走进刘镇长的办公室,陈默恭敬地喊了一声:“刘镇长,您找我?”

“坐。”刘镇长指了指对面的沙发,亲自给他倒了杯水,“小陈啊,王德贵留下的摊子,你接手这段时间,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

“多谢镇长关心。工作是有些繁琐,但有孙农他们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还算顺利。”陈默的回答四平八稳。

“那就好。”刘镇长点点头,话锋一转,将桌上的那份报告推了过去,“你看看这个。”

陈默接过来,“认真”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眉头也适时地皱了起来:“红星砖厂的土地问题?这……确实是个大麻烦。秦雪董事长的服装厂项目,对土地的产权清晰度要求极高,这个问题不解决,后续的审批和建设,恐怕寸步难行。”

刘镇长一直盯着他的眼睛,想从中看出些什么,但陈默的眼神坦然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完美地扮演了一个为全镇发展操心的年轻干部。

“是啊,我也正为这事头疼。”刘镇长叹了口气,“牵扯的时间太长,涉及的企业太多,简直就是一锅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这事,该怎么着手?”

来了,真正的试探。

陈默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看起来最“稳妥”的方案:“镇长,我觉得这事非同小可,不能草率。我建议,应该立刻成立一个由镇政府牵头,联合县国土局、水利局、城建档案馆等多个部门的‘历史遗留土地问题专项调查组’。大家坐下来,慢慢查,慢慢理,争取在一个月内,拿出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但刘镇长一听,心里就冷笑一声。

联合调查?一个月?

等这帮大爷们扯完皮,黄花菜都凉了。服装厂项目那边一天一个电话催进度,他这个代理镇长等得起吗?

这个方案,看似稳妥,实则是在拖延,是在把皮球往外踢。

如果陈默真有心解决问题,绝不会提这种官僚气十足的馊主意。除非……他另有目的。

刘镇长不动声色,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小陈的建议很全面。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

陈默面露“难色”:“这……确实不好办。除非能找到一个对咱们镇几十年来所有土地变迁、企业改制都了如指掌的人,否则,谁来都得从头摸索。”

他把话说到这里,便停住了,像是点到为止。

刘镇长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点。

图穷匕见。

所有的铺垫,所有的表演,最终都指向了“一个人”。

他忽然笑了,笑得意味深长:“你说的这个人,我想,我大概知道是谁了。”

第二天上午,镇政府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刘镇长召集了所有班子成员,以及几个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专题研究红星砖厂的土地问题。

当资料室管理员黄建国被办公室主任领进会议室时,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老黄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头发花白,背有些佝偻,手里还捏着个用了十几年的搪瓷茶杯,上面“为人民服务”的红字都快磨没了。他一辈子没进过这个级别的会场,显得局促不安,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

“老黄,别紧张,坐。”刘镇长指了指最末尾的一个位置。

会议开始,刘镇长简单介绍了情况,然后便让大家畅所欲言。

一时间,会议室里议论纷纷。

“这事难办啊,原始地契都找不到了吧?”

“我听说当年那条河改过三次道,这边界怎么算?”

“要不,还是按陈助理说的,上报县里,成立联合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