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意渐渐凝结成初冬的薄霜,清晨的明珠大学校园,草木凋零,覆着一层银白色的凇挂,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
少年班第一阶段的学习,伴随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喜悦和论坛风波带来的余震,即将告一段落。
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如同这冬日的寒气,悄然渗透进每个少年班学生,尤其是袁凡的生活中。
少年班项目办公室外的公告栏上,贴出了关于“后续培养路径选择”的详细说明和指导建议。
薄薄几页纸,却仿佛有着千钧重量,决定着这些天才少年们下一阶段的人生航向。
摆在袁凡面前的主要是三条路:
其一,按部就班,融入常规。结束少年班的特殊培养,根据现有学分和兴趣,转入物理、数学或计算机等院系的常规本科班级,完成剩下的学业。这条路最稳妥,最符合传统预期,也能获得更系统的基础教育,但意味着他将失去少年班特有的高强度、高自由度的科研训练环境,需要适应相对缓慢的普通本科教学节奏。
其二,破格直博,深入攻坚。凭借在少年班期间,尤其是在近期项目中展现出的惊人天赋和扎实成果,他可以申请破格进入国内顶尖的实验室,跟随某位院士或资深教授,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某个前沿领域进行深度挖掘。
这条路能最大程度发挥他的科研潜力,极早接触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但挑战巨大,对心智成熟度和独立研究能力要求极高,也意味着他将跳过本科阶段许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的积累。
其三,海外深造,开阔视野。申请国外顶尖大学(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等)的本科或直博项目,接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科研体系的熏陶,置身于全球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这条路能提供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接触更广泛的学术网络,但对个人适应能力、家庭经济条件(虽然对袁凡不是问题)都有很高要求,也意味着将要远离熟悉的环境和家人。
每一条路都通往不同的风景,也伴随着不同的挑战和取舍。
这个消息在少年班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兴奋、迷茫、纠结、憧憬……各种情绪交织。
赵文武倾向于选择常规路径,他觉得那样“更轻松,更有大学体验”;张浩则渴望能进入一个好的实验室,继续做研究,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李慕雪还在犹豫,她收到了国内几个顶尖实验室的橄榄枝,也在考虑海外名校的申请。
而所有人的目光,或多或少,都聚焦在袁凡身上。他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视为一种风向标。
……
周末,袁凡再次来到了爷爷袁泽在明珠的那处僻静住所。
与往常不同,这次书房里的气氛格外凝重。
并非通过冰冷的视频线路,而是通过最高级别的保密通讯系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四方家庭会议。
袁泽坐在书桌后,神情严肃。屏幕的另一端,分成了三个窗口:汉东省省长办公室里的袁天,面容沉静,目光深邃;京州家中书房里的姜如烟,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以及明珠公寓里,穿着家居服却依旧气场强大的王小莎。
这几乎是这个家庭最高规格的议事模式。
“小凡,”袁泽作为家主,率先开口,声音透过扬声器清晰地传来,“少年班阶段即将结束,关于你未来的路径选择,想必你已经有了一些思考。
今天叫齐大家,就是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也一起帮你参详参详。”
袁凡坐在爷爷书桌对面的椅子上,背脊挺直,面对着屏幕上三位至亲的目光,感到肩头沉甸甸的。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牵动着家族对他未来的期望和布局。
姜如烟忍不住先开了口,语气温柔却带着急切:“小凡,妈妈觉得,要不还是按部就班读本科吧?你还小,不用那么着急,把基础打得更牢靠些,也多享受一下校园生活。
直接读博士,压力太大了,去国外那么远,妈妈也不放心……” 母爱总是倾向于选择那条看似最安全、最能庇护孩子的道路。
袁天沉默地听着,没有打断妻子。
直到姜如烟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如烟,孩子的路,终究要他自己走。”他看向屏幕里的袁凡,“小凡,说说你的想法。不要有压力,无论你做什么选择,家里都支持你。”
他的话语简洁,却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和空间。
王小莎慵懒地靠在沙发上,手中端着一杯红酒,轻轻摇晃,语气带着她一贯的冷静和现实:“常规路径,按部就班,安稳,但成长速度会慢很多,可能会错过一些机遇窗口。
直博,能最快接触到核心圈层和资源,但挑战也最大,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独立能力,而且……国内的学术环境,你也看到了,盘根错节,未必纯粹。
出国,视野开阔,能摆脱很多不必要的束缚,但远离根基,初期会比较辛苦,也需要应对文化差异和潜在的偏见。”
她将每条路的利弊,用最直白的方式剖析出来,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倾向,完全是从战略投资和风险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位长辈,三种不同的关切角度:母亲的呵护,父亲的信任,奶奶的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