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改革的阵痛与希望!(2 / 2)

物理学院那间原本因为论坛成功而士气高涨的少年班机房,气氛也再次变得有些凝重。

“妈的,刘一手那帮人太阴险了!明的不行就来暗的!”赵文武愤愤不平地刷着校内论坛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帖子,“你看这些人说的,好像凡哥站出来说话反而成了罪过了!”

李慕雪眉头紧锁,看着屏幕上关于共享平台细则争论的邮件:“他们这是想用技术官僚的手段,把改革拖死在水里。这些条款如果通过,我们以后想用设备恐怕更难了。”

张浩忧心忡忡地说:“我听说……有几个之前支持我们的年轻老师,现在也有点打退堂鼓了,觉得压力太大……”

周铸助教叹了口气,对坐在电脑前沉默不语的袁凡说道:“袁凡,现在情况有点复杂。改革遇到了阻力,有些人开始动摇,甚至反咬一口。你……要有心理准备。”

袁凡缓缓抬起头,他的目光依旧清澈,但深处却仿佛多了一些更加沉重的东西。

他经历了论坛上的锋芒毕露,也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反扑和混乱。这让他对爷爷所说的“改革之难”,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周老师,我明白。”袁凡的声音很平静,“阵痛是难免的。就像动手术,切开腐肉的时候,肯定会流血,会痛。

但不能因为怕痛,就不做手术。”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校园里来来往往的人群。

“刘教授他们提出的那些技术条款,看似有理,实则违背了资源共享‘开放、便捷’的初衷。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机房里的同伴,“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更合理、更符合改革精神的细则建议。”

“可是……我们只是学生……”张浩有些迟疑。

“学生怎么了?”袁凡看向他,语气坚定,“我们是改革的亲历者,也是未来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学术环境发声。我们的声音,或许微弱,但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力量。”

他再次展现出那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慕雪,你文笔好,负责起草一份关于设备共享平台细则的建设性意见,重点强调‘用户友好’、‘流程简化’和‘公平准入’原则,针对刘教授团队提出的不合理条款,逐条进行批驳和替代方案建议。”

“文武,你继续关注舆论动向,对于那些混淆视听的言论,组织有理有据的反驳,在合规的渠道内进行澄清。”

“张浩,你协助慕雪整理数据,用我们项目的实际需求作为案例,说明哪些条款会真正阻碍创新。”

“我们要让制定细则的人看到,除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还有我们这些真正渴望公平、渴望创新的年轻一代的强烈呼声!”

袁凡的部署,再次将少年班的斗志点燃。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应对问题,而是开始主动地参与规则的建设。

与此同时,在更高的层面,博弈也从未停止。

陈庚院士联合了数位德高望重、真心拥护改革的老教授,直接向学校党委和市委改革领导小组提交了一份措辞恳切又立场坚定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当前改革遇到的新阻力,尤其是那种以“技术”、“专业”为名行阻挠之实的“软抵抗”,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建议。

市委书记袁泽的案头,关于明珠大学改革试点进展,尤其是近期出现的波折和争论的报告,也日渐增多。

他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材料,包括陈庚等人的报告,也包括

他没有急于表态,更没有直接干预。他知道,这是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各种力量充分博弈、暴露问题的阶段。

只有在充分的碰撞和较量中,才能找到真正符合规律、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的改革路径。

但他也通过秘书,向改革领导小组传达了自己的意见:“要密切关注基层的动态,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合理诉求。

要保护那些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发声的人。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和阻力,要具体分析,精准施策,既不能畏难不前,也不能简单粗暴。”

这指示,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改革的大方向,也给前线的“战士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改革的阵痛是真实的,希望也同样在阵痛中孕育。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规则在博弈中艰难地塑形。

每个人都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重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而袁凡,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已然在这场洪流中,扮演了一个远远超出他年龄的、引人注目的角色。

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的混乱与纷争,投向了那正在痛苦分娩中,缓缓显露的、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