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改革的阵痛与希望!(1 / 2)

青年学者论坛上的那场风波,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袁凡那份逻辑清晰、数据翔实的报告,尤其是后半部分关于资源分配不公的犀利剖析,不仅赢得了在场大多数人的尊重和掌声,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将明珠大学内部长期存在、却被有意无意掩盖的沉疴痼疾,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论坛结束后的几天里,整个物理学院,乃至明珠大学的上空,都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氛围。既有拨云见日的兴奋,也有山雨欲来的压抑。

袁凡的名字,不再仅仅局限于少年班或者物理学院,开始在整个明珠大学的师生圈层中广泛传播。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符号,更成为了“敢于挑战不公”、“用数据和逻辑说话”的某种象征。

许多平时深受资源分配不公之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私下里议论起来,都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意。

“早该有人站出来说这些话了!”

“袁凡那数据,真是打到七寸上了!”

“看刘一手他们还怎么只手遮天!”

与之相对的,是刘一手教授及其团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论坛结束后,刘一手将自己关在“量子信息中心”的办公室里,整整一天没有露面。据说,里面传出了摔碎东西的声响。

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学术权威和资源垄断地位,在袁凡那一个个冰冷的数据图表面前,出现了清晰的裂痕。

更让他心惊的是,学校纪委和科研院已经正式介入,开始调查设备处孙科长违规操作后台调度参数,以及“量子信息中心”设备使用率和资源分配的相关问题。

虽然调查的矛头暂时还指向具体操作人员和部门管理问题,但谁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

一旦深入下去,他刘一手能否独善其身?

他团队那些经不起细究的经费使用、设备采购,乃至与京都“金鼎资本”那些隐秘的资金往来……想到这些,刘一手就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他试图动用自己的人脉进行危机公关,但效果甚微。

之前那些与他交好、收受过他好处的行政官员,在省委改革决心明确、舆论风向骤变的情况下,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含糊其辞,不敢再轻易蹚这浑水。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

他团队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不稳的迹象。几个原本依附于他的年轻副教授和骨干博士后,开始以各种理由请假,或者减少了来中心的时间。

人心浮动,大家都在观望,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那个曾经铁板一块、唯他马首是瞻的“学术山头”,正在从内部出现松动的迹象。

王助理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每天疲于应付各方面的询问和调查,脸色憔悴,早已不见了往日的倨傲。

……

然而,改革的推进,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伴随着阵痛和混乱。

就在论坛风波稍平,众人以为改革将乘势而上之时,一些新的、更加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开始浮现。

首先是以刘一手团队为代表的,既得利益群体的“非暴力不合作”和消极抵抗。

设备共享平台的细则制定陷入了僵局。刘一手团队虽然不再明目张胆地阻挠,但在参与细则讨论时,提出了大量看似“专业”、“严谨”,实则极其繁琐、提高使用门槛的技术条款和建议。

例如,要求使用者必须通过极其严苛的资质认证考试,要求共享设备必须由原管理单位派员全程监督使用,要求跨学科项目申请资源必须经过极其复杂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审批……

这些条款如果被采纳,所谓的“共享”将形同虚设,甚至比之前更加困难。

这显然是在利用其在特定领域的“技术权威”,对改革进行软性的架空和扭曲。

其次,是一些原本隐藏在资源争夺之下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

随着资源分配规则即将改变,一些原本被压抑的、关于研究方向、学术观点、乃至个人恩怨的冲突,开始公开化和激烈化。

几个不同的科研团队为了争夺未来可能空置出来的实验室空间、为了在即将成立的“学术资源评审委员会”中占据席位,明里暗里的较量和攻讦变得频繁起来。

一时间,学院里流言蜚语增多,人际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

甚至有人开始散布言论,将目前出现的混乱和矛盾归咎于改革本身,说什么“改革步子太大”、“破坏了原有的稳定和和谐”、“导致人心惶惶,影响科研产出”。

这些杂音和阻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回流,让不少原本对改革抱有殷切期望的人,也开始产生了疑虑和动摇。改革的阵痛,真实而深刻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