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反击与瓦解!(1 / 2)

物理学院最大的报告厅,此刻座无虚席。

空气仿佛凝固了,混合着学术场合特有的严肃、年轻学子们的期待、各方势力的审视,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火药味。

青年学者论坛,这场原本纯粹的学术交流,在无形力量的搅动下,已然变成了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主席台上,陈庚院士端坐正中,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苍老的面容上带着惯常的沉静,但微微挺直的脊梁和不时扫过全场的锐利目光,却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和坚定的守护意志。

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分坐两侧,构成了论坛的评审席。

台下前几排,坐着学院领导和受邀的校领导,其中包括那位之前试图“和稀泥”的副书记,此刻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微妙和复杂。

再往后,是乌泱泱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少年班的成员在赵文武的组织下,占据了中间靠前的一片区域,个个神情紧张而专注。

袁凡站在讲台侧后方,等待着上场。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是奶奶王小莎让人送来的,剪裁精良,衬得他清瘦的身形更加挺拔。

他没有看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也没有与任何人交流,只是微微垂着眼睑,似乎在最后一次梳理脑海中的思路。

他的呼吸平稳,心跳节奏如常,那份超越年龄的镇定,让一旁负责协调的周铸都暗自咋舌。

“型边界条件的拓扑物态模拟与资源分配优化策略探析》。”

主持人的话音落下,全场目光瞬间聚焦。掌声响起,不算特别热烈,带着审视和好奇。

袁凡稳步走上讲台,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在那位副书记脸上停留了半秒,在刘一手教授刻意显得漠然的脸上掠过,最后与台下陈庚院士鼓励的目光交汇,微微颔首。

没有多余的客套,他直接切入主题。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汇报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们团队在特定拓扑物态模拟中,针对传统边界条件局限性所提出的一个新模型及其初步验证。

二是由此引申出的,关于当前高校计算资源分配模式的一些数据观察和优化思考。”

他的声音通过优质的音响清晰地传遍会场,清朗,稳定,语速适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第一部分,学术报告。他利用精心准备的PPT,从理论背景、模型构建、数值算法到模拟结果,条分缕析,层层推进。公式推导严谨,图表数据翔实,结果展示清晰。

尤其是指出传统模型在处理某些奇异拓扑边界时的不足,并展示新模型如何更精准地捕捉到关键物理现象时,台下不少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和博士生都露出了思索和惊讶的表情。

这份工作的深度和创新性,显然超出了他们对一个少年班学生的预期。

刘一手教授派来的那两个博士生,坐在人群中,原本准备好的几个关于“模型假设过强”、“边界条件武断”的刁钻问题,在袁凡逻辑严密、甚至提前预判了可能的质疑并加以解释的陈述面前,竟一时有些无处下口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模型为解决某类复杂边界条件下的拓扑物态模拟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袁凡结束了第一部分的报告,微微停顿。

会场响起了颇为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扎实学术工作的认可。

袁凡话锋一转,屏幕上的内容也随之切换。

“在进行上述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团队,如同许多小型团队和青年学者一样,深切感受到了高性能计算资源获取的艰难。”

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但内容却让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来了!戏肉来了!

“这不是无病呻吟。”袁凡操作电脑,调出了那份他精心准备的数据分析报告的核心图表,“基于我校设备共享平台近六个月的部分公开日志数据,我们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

屏幕上,清晰的柱状图、折线图依次展现:

几个重点实验室(尤其标注了刘一手的“量子信息中心”)与少年班等其他用户组的设备平均占用率对比,前者畸高,且存在大量低负载空转时段;

不同用户组任务排队平均等待时间和实际计算效率的对比,少年班等项目等待时间长,且往往被分配到性能较低的计算节点;

特定时间段(如前天深夜)系统调度参数异常修改前后,少年班项目性能的断崖式下跌和恢复的对比图!

每一张图表都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数据来源清晰,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极强!

“我们不禁要问,”袁凡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当宝贵的国家科研资源,在‘共享’的名义下,却呈现出如此显着的不均衡分布和效率差异时,我们追求的学术公平和创新活力,根基何在?”

他没有点名刘一手,但每一组数据都像一把无形的匕首,精准地刺向那个方向!

台下一片哗然!窃窃私语声如同潮水般涌起。

“我的天,这数据……太直观了!”

“原来差距这么大?!”

“前天晚上?那不是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