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结束后的第二天,风波并未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先是吴俊的父亲,那位身材发福、戴着粗金链子的吴老板,亲自驱车来到了明珠大学,找到了宋婉婷和周铸的办公室。
他态度倨傲,先是试图用钱“摆平”,被严词拒绝后,又搬出了自己与学校某位领导“很熟”,暗示如果不通融,会让宋婉婷和周铸“吃不了兜着走”。
“宋老师,周老师,年轻人嘛,难免犯错误。何必这么较真呢?”吴老板皮笑肉不笑地说,“考核作废就作废了,记过什么的就算了嘛!我回头给学校再捐一笔款,支持教育事业,将功补过,怎么样?”
宋婉婷气得脸色发白,但她性格外柔内刚,毫不退缩:“吴先生,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少年班选拔和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品德和学术诚信是底线!
吴俊同学的行为,已经触碰了底线,必须按照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周铸也梗着脖子道:“对!绝对不能姑息!否则怎么对得起那些凭真才实学考进来的同学?”
吴老板见软硬不吃,脸色阴沉下来,丢下一句“你们等着瞧”,便怒气冲冲地走了。
紧接着,宋婉婷和周铸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先是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找他们“了解情况”,话里话外暗示“要注意方式方法”,“考虑涉事学生家庭的情绪和影响”,“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接着,学校教务处也有人打来电话,询问事件经过,语气暧昧。
显然,吴老板的“关系”开始发挥作用了。
宋婉婷和周铸感到既愤怒又无力。他们坚持原则,却仿佛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网络对抗。
消息很快在少年班内部传开了。大多数学生对此感到愤慨。
“太不要脸了!作弊还有理了?”
“还想用钱和关系压人?把我们少年班当什么了?”
“宋老师和周老师太不容易了……”
赵文武更是义愤填膺,他在宿舍里对袁凡大声道:“妈的!这种害群之马就不能留!仗着有几个臭钱就想为所欲为?我呸!袁凡,这事儿我们不能不管!必须支持宋老师他们!”
李慕雪也找到袁凡,神色严肃:“袁凡,这件事已经超出了个人作弊的范畴,成了规则与人情的较量。
如果我们默许了这种事,那少年班的公平和声誉就荡然无存了。”
张浩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里也充满了对宋婉婷和周铸的支持,以及对不公的愤怒。
袁凡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孤立的事件。
这与他之前思考的学术评价、资源分配中的不公现象,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规则和公平的挑战。
吴俊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象牙塔内外的复杂生态。
他思考着爷爷布置的“作业”里,关于“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的部分。
如果连最基本的考试诚信都无法维护,谈何学术创新?谈何人才培养?
“我们不能让坚持原则的老师孤军奋战。”袁凡终于开口,语气沉稳,“但我们要讲究方法。”
他召集了李慕雪、赵文武、张浩等几个在班里有影响力的同学,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商议。
“直接对抗行政压力,不是我们学生该做,也不是我们能做好的。”
袁凡分析道,“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代表的是少年班的集体意志和学术共同体最基本的价值观。”
“那我们该怎么做?”赵文武急切地问。
“两件事。”袁凡伸出两根手指,“第一,表明我们的集体态度。我们可以起草一份联名倡议书,不针对吴俊个人,而是强调维护学术诚信、扞卫考试公平对少年班乃至整个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表达我们对宋老师、周老师坚持原则的支持。倡议书面向全体少年班同学自愿签署。”
“这个办法好!”李慕雪眼睛一亮,“用集体舆论来对抗个别的关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