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整,袁天准时出现在管委会三楼的小会议室门口。门虚掩着,里面传出清晰的讨论声。他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传来。
袁天推门而入。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五六个人。
主位上,一位五十岁左右、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隼的男人抬起头,正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海潮。
他穿着熨帖的深色衬衫,没打领带,袖口随意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整个人透着一股干练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陈主任好,各位好。袁天。”袁天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绍。
“袁天同志,欢迎!快请坐。”陈海潮脸上露出一丝公式化的笑容,指了指自己右手边的一个空位,“时间紧,我们直接开始。今天初审几个申请入驻加速器的项目,你正好也熟悉一下我们的流程和标准。”他的话语简洁直接,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
袁天依言坐下,目光快速扫过与会者。除了杨明,还有招商局、科技局、产业规划处的几位负责人,每个人都带着笔记本或平板电脑,神情专注。
第一个项目很快开始路演。创始人是一位海归博士,激情洋溢地介绍其团队在量子点显示材料上的突破,ppt上满是炫目的分子结构图和性能对比数据。他声称其材料性能参数超越国际巨头同类产品30%,成本却更低。
路演结束,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科技局的张处长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王博士,技术听起来很前沿。但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实验室小试的数据很漂亮,但中试放大,尤其是量子点材料的批次稳定性,是行业公认的难点。你们有具体的中试计划和风险预案吗?
第二,成本优势建立在你们自研的某种特殊合成路径上,这种路径的原材料供应链是否稳定可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张处长的语气变得严肃,“国际巨头在相关领域的基础专利壁垒极其森严。你们的核心技术,是否做了足够深入、足够有把握的Fto(自由实施)分析?有没有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这关系到企业能否存活。”
问题尖锐,直指产业化落地的核心痛点。没有一句空话套话。
王博士显然有所准备,但回答关于专利壁垒的部分时,明显底气不足,言语间有些闪烁:“……我们做了初步检索,核心合成方法是原创的……当然,外围专利的交叉授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
袁天安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当王博士提到他们核心合成方法中的一个关键催化剂体系时,袁天心中一动。
他不动声色地拿起面前的平板电脑,迅速接入管委会的内网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的权限之高、信息之新,远超他的预期,甚至能链接到全球几个主要的专利数据库和专业文献库。
他快速输入几个关键词,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筛选。几秒钟后,一组相关的国际专利组信息和一个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摘要出现在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