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由一家国际顶尖的行业研究机构发布,其中特别提到了某巨头近期在相关催化剂体系上获得的一系列基础专利,构建了严密的封锁网。
袁天抬起头,在王博士结束陈述、会议室再次陷入短暂沉默时,平静地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王博士,关于催化剂体系的风险,我补充一点信息。”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陈海潮的眼神带着一丝审视和兴趣。
袁天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众人,上面清晰地显示着他刚刚检索到的专利地图和报告摘要:“根据全球专利数据库最新公开信息,以及tesights上月发布的专项报告,您提到的这种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有机配体’复合体系的催化路径,其核心的配体结构设计、金属中心选择以及特定的活化工艺,已经被L公司通过pct途径在全球主要市场,包括中国,布局了至少7项核心专利和数十项外围专利,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保护网。”他指着屏幕上标红的关键专利号和技术特征描述。
“L公司对这类基础材料的专利策略一向极具攻击性。贵团队的核心合成方法,在催化剂的选择和活化步骤上,”袁天的手指精准地点在ppt的某一页示意图上,“与L公司20xx……号专利所保护的技术特征,存在高度相似性。Fto风险极高。
一旦进入量产阶段,几乎必然面临专利诉讼。而诉讼成本和潜在的禁令风险,对初创公司是致命的。”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王博士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张了张嘴,却没能发出声音。
他显然清楚袁天指出的问题,只是抱着侥幸心理试图蒙混过关。
科技局张处长看向袁天的眼神充满了惊讶和赞许,他立刻追问:“王博士,袁主任提出的这个问题,你们团队是否有过评估?有没有可行的规避设计方案?”
王博士颓然地摇了摇头,声音干涩:“……我们……还在想办法……”
陈海潮面无表情,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做出了决定:“项目先搁置。知识产权是生命线,这个问题不解决,风险太大。
科技局后续跟进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实质性的规避方案。”他看向袁天,点了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实质性的认可:“袁主任,切入很准。知识产权这一关,是我们筛选项目的硬杠杠。你做得很好。”
袁天微微颔首,没有居功:“应该的,正好了解一点。”他心中却并不平静。
在林城,项目评审往往流于形式,关注点多在投资额、产值这些显性指标上,对核心技术壁垒、知识产权风险这些深水区的暗礁,缺乏认知也缺乏评估能力。
而在这里,这些是决定项目生死的首要门槛。精准、冷酷、高效。
会议继续进行。后面的项目涉及人工智能辅助新药筛选、工业物联网安全平台等。
袁天没有贸然发言,只是专注地听着其他负责人从市场前景、团队构成、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等各个维度进行犀利的质询。
每一个问题都像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项目的真实价值与潜在风险。没有和稀泥,没有模棱两可的“再研究”,行与不行,依据清晰,当场立判。
袁天飞快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记录的不是结论,而是他们提问的角度、评估的框架、考量的维度。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吸引、金融支持……这些在林城还停留在口号和文件里的概念,在这里化作了评审会上一个个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吸引、金融支持……
这些在林城还停留在口号和文件里的概念,在这里化作了评审会上一个个冰冷具体、决定项目生死的量化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套高效决策体系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