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大约一周,市纪委的调查人员低调地来了一趟林城。
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找袁天谈话,而是像普通办事人员一样,拿着袁天提交的那份厚厚的说明材料,分头去了发改局、招商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农机厂,甚至走访了参与老三车间改造施工的工人。
他们查阅原始档案,核对单据凭证,询问经办人员,核实袁天材料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整个过程高效而安静,没有惊动太多人。调查人员问话严谨细致,但态度平和。
几天后,一份来自赤阳市纪委的正式书面反馈意见,经由县委转到了袁天手中。意见书措辞严谨:
“袁天同志:
关于匿名反映你在引进‘智眸科技’项目中有关问题的函询件收悉。经我委初步核查:
1. 你提交的关于项目引进决策流程、用地审批手续、工程招标及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书面说明及相关佐证材料详实、清晰、完整。
2. 核查组对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走访核实情况,与你所说明的情况基本一致。
3. 截至目前,核查未发现你个人在该项目中存在违反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及涉嫌利益输送等问题的确凿证据。
鉴于此,本次函询予以了结。希望你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大胆工作。
同时,务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自觉接受监督,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维护班子团结。
特此反馈。”
没有道歉,没有对举报人的指责,只有一份程序性的结论。
但这薄薄的一页纸,对于袁天而言,却重逾千斤。它代表着组织的初步认可,代表着泼向他身上的脏水被暂时挡了回去。它更是一个信号:这场由暗箭引发的风波,在铁一般的事实和规范流程面前,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那些曾悄悄蔓延的流言蜚语,如同遇到了阳光的晨雾,瞬间消散了大半。
投向袁天的目光中,少了几分猜疑和幸灾乐祸,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畏和认可——这个年轻的博士县长,不仅有能力,更有手腕和韧性,不是那么好扳倒的。
张坤在得知消息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个下午。出来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对谁都没有好脸色。
他精心策划的一次致命打击,就这样被袁天以近乎教科书般的规范操作和详实证据,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和更深的忌惮。
风波平息后的一个傍晚,袁天难得地按时下班。他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独自一人,步行来到了开发区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