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流言蜚语!(1 / 2)

接下来的几天,袁天的办公室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战时指挥部”。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发改局局长王海带来了项目从最初接洽到最终签约的所有会议纪要、立项批复文件、层层审批流程记录,厚厚一摞,时间线清晰无比。

他指着文件上密密麻麻的签字和印章:“袁县长,每一个环节,都是按规矩走的,所有会议记录都存档可查,经得起任何检查!说‘暗箱操作’?简直是污蔑!”

招商局局长李娟则提供了与“智眸科技”方面所有往来邮件、电话记录、谈判备忘录的完整备份,以及对方提供的投资计划书和市场分析报告。

“袁县长,投资额度是他们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定的,我们从未夸大!“袁县长,投资额度是他们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定的,我们从未夸大!

后续的带动作用,合作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他们的本地采购和技术扶持义务,怎么能说是‘纸上富贵’?”李娟的语气带着愤懑。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赵副局长摊开了一整套土地规划图纸和审批文件:“开发区那块地,性质是工业用地,招拍挂程序完备,所有公示期都严格遵守,出让金一分不少按时入库。‘智眸’项目用地完全符合规划,审批流程没有任何跳跃简化!举报人懂不懂法?懂不懂程序?”

财政局的张科长带来了老三车间改造工程的详细预算清单、招标公告、中标通知书、合同文本以及每一笔工程款的支付凭证。

“改造工程是严格按照县里的小额工程管理办法进行的,公开招标,三家本地有资质的公司竞标,最终中标价比预算还低了5%。每一笔钱怎么花的,单据齐全,清清楚楚!‘虚增预算’?‘指定承包商’?纯属无稽之谈!”张科长拍着桌子,气得脸都红了。

开发区管委会的刘主任和老厂长王德贵也来了。刘主任带来了项目推进的详细时间表和现场施工日志。

王德贵则是个耿直的老工人出身,嗓门洪亮:“纪委领导要查?尽管查!老三车间空着也是浪费,现在能给县里引进高科技企业做贡献,我们老农机厂的人举双手赞成!改造工程?

我们厂里几个退休的老技术员还义务去帮忙监工了呢!袁县长为我们林城办好事,还被人这么泼脏水?天理何在!”老人气得胡子直抖。

县政府法律顾问周律师则从法律专业角度,对所有环节的合规性进行了复核,并出具了正式的书面法律意见书,确认整个项目引进及用地、改造过程,均未发现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行为。

袁天亲自坐镇,像一个最冷静的指挥官。他要求所有人提供的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闭环链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依据文件编号,缺一不可。

他亲自审阅每一份文件,核对每一个细节,梳理逻辑关系。他将所有材料分门别类,按照举报信指控的“利益输送”、“违规用地”、“好大喜功”三个核心问题,分别整理出厚厚一叠证据汇编。每一部分前面,他都亲笔撰写了一份简明扼要、逻辑严谨的情况说明。

“我们的应对,不是辩解,而是展示事实。用最规范、最详实、最无可挑剔的档案和流程,让任何心怀叵测的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让组织看到我们工作的严谨和透明。”

袁天对围在身边的干部们说道,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

当厚达数百页、装订整齐、目录清晰、证据链完整的书面说明材料最终完成时,距离市纪委要求的时限还有三天。袁天亲自在说明材料的最后一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字迹遒劲有力。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县委办公室:“请安排车辆,我亲自去市纪委,递交说明材料。”

材料递交上去后,如同石沉大海。市纪委那边没有任何反馈。

林城官场表面依旧平静,但关于袁天被市纪委“盯上”的流言,如同角落里滋生的霉菌,在私下的饭局、走廊的偶遇、甚至下班后的家属院里,悄然蔓延开来。

“听说了吗?袁县长引进那个什么‘智眸’,被人捅到市纪委了!”

“真的假的?不是刚签了约,报纸电视吹得天花乱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