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这年头,树大招风!空降的博士,一来就搞这么大动静,动了别人的奶酪,能不招恨吗?”
“举报信?都说什么了?”
“还能有啥?无非是那老几样,利益输送、违规用地呗……听说市纪委都发函了,袁县长这几天脸色可不好看。”
“啧啧,年轻人,还是太急了啊。这林城的水,深着呢……”
这些流言蜚语,不可避免地也传到了袁天耳中。秘书陈涛几次欲言又止,脸上带着担忧。袁天只是摆摆手:“专心做事。清者自清。”
他照常工作,甚至比以往更加投入。他亲自蹲在老三车间改造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带着招商局的人,马不停蹄地拜访那几家表达了入驻意向的配套企业;他深入纺织厂和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和技术员、工人一起,研究“智眸”检测设备如何更好地融入现有生产线。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尘土沾满了他的皮鞋,他仿佛要用这种近乎自虐的忙碌,来对抗那些无形的污蔑和压力。
只有夜深人静,独自回到那间简陋的宿舍时,疲惫才会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只有夜深人静,独自回到那间简陋的宿舍时,疲惫才会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
他站在窗前,望着林城稀疏的灯火和远处开发区工地上彻夜不熄的照明灯光,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和对基层政治生态复杂性的认知,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心头。
这不再是校园里的学术争论,也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对手隐藏在暗处,手段卑劣而致命。
仅仅依靠一腔热血和专业能力,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坚韧的神经,更敏锐的政治嗅觉,更强大的抗压能力。
几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打到了袁天的手机上。是县委书记李国涛。
“袁天啊,”李国涛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种长辈般的温和,但仔细听,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市纪委那边的函询,说明材料都交上去了吧?”
“是的,李书记,已经按时递交了,所有材料都准备得非常充分。”袁天回答。
“嗯,那就好。”李国涛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你最近的工作,我都看在眼里。引进‘智眸’,顶着压力,做得不容易。推进落实,更是亲力亲为,很扎实。”
“谢谢书记肯定,这是我应该做的。”袁天谨慎地回应。
“不过啊,”李国涛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树欲静而风不止。越是做出成绩的时候,越要谨言慎行,越要注重团结。
我们有些同志,可能思想上暂时转不过弯来,或者对新生事物有本能的排斥,这都很正常。工作上的分歧,可以讨论,可以争论,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要相信组织,相信绝大多数同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被一时的杂音干扰了心神,更不要因此影响了工作推进和班子团结的大局。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国涛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但话语中的敲打和提醒之意,昭然若揭。他既肯定了袁天的工作,又含蓄地警告他,同时也暗示了对匿名举报事件背后力量的某种了解和对袁天处境的理解。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术。
“我明白,书记。”袁天沉声回答,“请书记放心,我会摆正心态,一切以工作为重,以林城发展大局为重。也会注意方式方法,加强与同志们的沟通协调。”
“好,你有这个觉悟就好。好好干!”李国涛说完,便挂了电话。
这个电话,像一阵微风吹散了袁天心头些许阴霾,但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李国涛作为一把手驾驭复杂局面的手腕。支持是有限的,平衡才是永恒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