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刘备仁政得民心(2 / 2)

刘备闻言,神色不变,亲自为孙瑾斟上一杯茶,温和却坚定地回答:“孙公所言,备亦深知。然,朝廷推行新政,乃为天下长治久安,亦为孙公这等士绅长远计。试想,若佃户衣食无着,流离失所,何人替孙公耕种?若市面混乱,物价腾贵,孙公家财可能安稳?新式织机若能推广,天下布帛增产,价格或降,然用量必增,长远看,于有眼光之商贾,未必不是机遇。”

他顿了顿,看着孙瑾微微变化的脸色,继续道:“至于余地…朝廷律法,便是最大的余地。只要在律法框架之内,孙公行事,备绝无刁难。甚至,若孙公愿意响应朝廷‘专利授权’,合法生产新式织机,或投资兴修水利,备必当全力支持,上报郡守,为孙公请功。”

他既坚持了原则,又给出了出路,态度不卑不亢。孙瑾盯着刘备看了半晌,见其目光澄澈,态度诚恳,知道此人并非一味酷吏,也非可轻易拿捏的庸官,只得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关羽从屏风后转出,丹凤眼微眯:“大哥,此等豪强,贪婪无度,何必与他多费唇舌?”

刘备摇头道:“云长,治理地方,非比战场厮杀。若能以理服之,以利导之,使其顺应朝廷法度,总比逼其狗急跳墙,暗中作梗要好。陛下新政,亦非要将所有士绅推向对立面。”

刘备的仁政与灵活手腕,赢得了平原县绝大多数百姓的衷心爱戴。当他轻车简从,巡视乡里时,常有百姓自发地送上瓜果蔬菜,虽不值钱,却是一片赤诚。甚至有些游侠儿,感念其公正,自愿投效,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助力。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屏障,让孙瑾等心怀不满的豪强也不敢轻易造次。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洛阳。御史台的考评中,平原县政绩卓着,民望一项更是得了上上评。尚书台在审议官员升迁时,荀彧也特意提到了刘备之名。

然而,在这片颂扬声中,亦有不同的目光在注视。

在袁绍的宴席上,有人提及刘备在平原的政声,语气略带讥讽:“不过是一沽名钓誉之辈,靠着小恩小惠收买那些无知草民罢了。治理一县或可,岂堪大任?”

亦有来自平原的密报告知袁绍:“…刘备虽得民心,然其行事,处处以朝廷新政为先,约束豪强,提拔寒微,恐非我等之福。且其麾下关、张,皆万人敌,若让其坐大…”

袁绍把玩着酒杯,不置可否,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思。他如今在西园军,与曹操明争暗斗,对于刘备这样既有能力、声望,又看似忠于皇帝(或者说忠于其自身理念)的地方实力派,心态复杂。既觉其或许可为盟友,又恐其将来成为对手。

夜幕降临,平原县寺内,刘备仍在灯下批阅公文。简雍在一旁整理卷宗,感叹道:“主公,如今县内政通人和,百姓称颂,此皆主公仁德所致啊。”

刘备放下笔,揉了揉眉心,脸上并无得色,反而带着一丝忧思:“宪和,此言差矣。若非陛下圣明,推行新政,提供律法依据与钱粮支持,备纵有仁心,亦难为无米之炊。我等所为,不过是恪尽职守,将朝廷德政落到实处罢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宁静的县城:“民心如水,载舟亦能覆舟。今日之拥戴,源于我等行事公允,护其利益。然,若他日…朝廷政令有变,或我等不得不行那有损百姓之事,今日之誉,或成明日之谤。”

他想起日间孙瑾离去时那阴沉的脸色,想起来自洛阳关于朝局复杂的些许传闻,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他的仁政建立在皇权和新政的支持之上,如同一株生长在沃土中的树苗。但若根基动摇,或风雨过大,这棵树能否依然挺立?

“但愿陛下新政能长久,天下能早日真正太平。”刘备轻声祈愿。但他知道,这乱世的帷幕或许只是暂时落下,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远方酝酿。而他这份来之不易的民心,在未来,是福是祸,犹未可知。